2018,沐浴春風與陽光,茶人一年一度的忙碌生活已經開始。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推出春茶系列報道“這個春天我在茶山”欄目。在這里,您將看到各大茶區的春茶情況,感受茶園人文生態,感悟茶葉市場行情,一起足不出戶走茶山!
姚曉彤
安徽農業大學茶學畢業生
目前就職于茶行業
具有扎實的茶學專業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一名學茶、愛茶人,為了追溯一片茶葉的故事,我要親手揭開它的前世今生。
為了心心念念的古茶樹,太陽初升時,我們便早早地踏上了征途。歷經一個半小時,終于到了勐??h格朗和鄉,這里有寧靜的村莊、清澈的潭水,還有高產優質的茶葉。這里著名地標——黑龍潭邊上就是格朗和鄉最大的初制所。早上10點左右,勤勞的茶農就已經把鮮葉全部攤放在曬棚里了。三月以來,他們每天都要加工四、五噸鮮葉,經常要沒白天沒黑夜地勞作。
通往茶山的簡易木橋。
如今正是茶葉萌發的好時節: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態系統良好,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晝夜溫差大,每到晚上總是能下上一場及時雨為茶葉生長提供水分,但日間又恢復艷陽高照,使潮濕的土壤干燥,便于茶農的采摘和茶葉自然攤晾;即使遇到久旱無甘霖的極端天氣,政府也會實施人工降雨,為茶葉的生長保駕護航。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打造了“勐?!斩璧谝豢h的”的名片。
這次我沒有去那些人山人海、交通擁堵的山頭,而是和同道中人探尋不為人知的古樹茶。在當地人家的帶領下,我們一行8人換乘上山專用小皮卡,開始往原始森林出發。初駛時還是平坦的水泥路,我坐在皮卡后箱就已感顛簸,慢慢再往上行駛,就已經是石頭、沙子鋪設的土路,來往的車也罕見,在車后箱一路要躲避路上蔓伸的枝條,還要忍受塵土飛揚,慢慢的感覺整個人都快要顛散架了。
乘坐小皮卡上山。
終于,終于......驅車兩個小時后,我們最終到達了目的地,這里是位于1700米海拔以上的雷達山,因駐扎著雷達部隊而得名。再往里山里開,便有防護欄。多虧當地村民的帶領,駐守人才放行讓我們進入這片國有林,瞻仰一下茶樹王的風采。
穿越肆意生長齊腰高的野花野草,邊走邊驅趕野蜂小蟲,還要注視著腳下崎嶇的小路,我們艱難重重地到達原始森林深處。這里稀拉拉的長著三四棵需“兩人合抱者”“乃至數十尺”的古茶樹,這么粗壯、高大的茶樹我還是第一次見到,真讓人嘆為觀止!
曲折的上山道路。
據說政府曾經來測量過茶樹樹齡,判斷它至少有800歲了。它身上的寄生物菌群眾多,斑駁的痕跡似乎在向我們訴說它曾經的光輝歷史。
同行的伙伴爬上古茶樹(亮點自尋)。
古茶樹上的寄生物菌群。
這里曾經茶樹遍布,后來人們為了種植橡膠,把茶樹和許多其他珍貴的樹砍伐了,只留下這殘存的零星幾顆,沒想到這幾棵卻成為后人探尋的印跡。
慶幸這里未形成大規模采摘,才免于被急功近利的崇拜者破壞生態,古茶樹得以完好地保存在原始森林里。我激動地跳起來摘了一顆芽頭放入嘴中咀嚼,清新之氣頓時撲面而來,伴隨著充斥著口腔的苦澀味,但很快就感到回甘生津的滋味,保留著原始氣息的古茶樹果然與眾不同。
參天的天然古茶樹。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古茶樹雖然險遠,才使得探尋經歷愈加珍貴。過程雖然辛勞艱苦,但是能與古茶樹來個親密的接觸,真的不虛此行!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