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縣擺榔鄉尖山村地處昌寧縣灣甸河谷與擺榔鄉的交界處,這里的彝族、布朗族村寨山高坡陡、河谷很深,群眾居住環境惡劣,時刻面臨滑坡、飛石等安全隱患。過去的尖山村,以兩樣東西出名——“路爛”和“缺水”,如今的尖山村,也有兩樣出名——“美麗鄉村”和“尖山古茶”。
尖山人民唱幸福歌(擺榔鄉 供圖)
荒茶山變成“香餑餑”
5月中旬,施甸縣擺榔鄉尖山村古茶園的春茶采摘逐漸收尾,33歲的戴學江正在自家小院里,忙著清理機器、曬茶葉。做好了手上的最后一批春茶,他準備出去走走,看看今年的茶葉市場。
戴學江是“道酬農莊”茶葉作坊的老板,也是尖山古樹茶葉合作社的牽頭人之一?!拔沂?015年開始做茶的。頭兩年我們的技術不好,銷量上不去。這兩年,外出學了些技術,茶葉越做越好了?,F在野生大樹春茶市場比較火,像我們村那兩棵上千年的古茶樹每年可采摘加工大樹春茶20市斤,每市斤可以賣到上千元。大部分的百年茶樹,每市斤能賣到500元。2018年,端午節時,我們到施甸縣城展銷,一天就有10000多元的銷售額。茶葉成了我們致富的好幫手?!?/p>
茶葉作坊年輕的老板戴學江
尖山古茶的火爆,還要從2014年說起。
尖山海拔高差大,呈立體氣候。歷年來,都有群眾依托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移植野生茶樹種植,全村茶園面積600多畝,大部分是有著上百年樹齡的野生古茶樹,最老的有462年。尖山村委會幾個村民小組都有茶園,最多的農戶有20多畝地。
“但長期以來,由于制作工藝比較粗糙,茶葉價格低迷,毛茶每公斤十多元,效益低微,大多自產自銷。因此,大部分群眾對茶園疏于管理,長期下來,茶園變成了荒茶山?!睌[榔鄉組織委員張碧露對過去的尖山茶,記憶猶新。
2014年,施甸人王朝國到村里收茶。他發現,尖山茶雖然工藝粗糙,但茶葉味道醇厚、經久耐泡。王朝國看到了商機,從村民手中承包了30多畝古茶林,開始管理茶林、采茶、加工制作茶葉。剛開始時,他經驗不足,制出的茶口感不好,沒有銷路,他就去臨滄、普洱、版納的各家茶廠學習取經,2016年提升了茶的品質,銷往北京、上海、廣東、四川、重慶、海南等地,供不應求。
尖山古茶
為盤活古樹茶產業,施甸縣投入資金11萬元,組織群眾對尖山村300余戶600多畝荒廢已久的古茶樹、大茶樹茶地進行了人工除草、修枝打尖等提升改造;另一方面,縣、鄉鼓勵尖山村黨員帶頭先行先試,不斷學習和研究制茶工藝,在對傳統工藝進行全面升級并獲得市場認可的基礎上,成功地在尖山易地扶貧安置點里開起了“舌韻尖山”“古茶彝寨”“道酬農莊”等古樹茶制作加工茶坊,還辦起了兩家茶葉合作社。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到茶園里幫忙管理、采摘茶葉,到茶坊里炒茶、揉茶、分級裝箱。2018年,參與到其中的農戶戶均增收2000至10000元。
過去在山林里自生自滅、不值錢的古茶樹,現在成了尖山茶農眼里的“香餑餑”。
“稱石頭”的村支書
順著尖山易地扶貧安置點寬敞干凈的道路,跟著尖山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戴志全,穿行在錯落有致的村寨里,綠樹紅花點綴在白墻黛瓦間,彝族、布朗族村民風景如畫的新家園讓人驚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感黨恩,跟黨走”的宣傳標語讓人振奮。
說起如今的好日子,戴志全說,“不容易”。
尖山村委會黨總支書記戴志全
1985年,16歲的戴志全初中畢業回到家,“那時候,土地剛剛承包下戶,我家里比較困難,買了一棟房子,哥哥又剛結婚,家里貸款3000元,我自己心理壓力非常大。好在那幾年發展甘蔗,我每年種30多畝甘蔗,兩年多就還完了貸款。后來我一直種甘蔗,又發展烤煙、養豬、養牛,家里條件慢慢好一些了?!?995年,戴志全被選為村長,2000年開始任村支書,一直干到現在。
“剛當村長那會兒,村委會的老房子,下雨天四處漏雨。開個群眾大會,坐的凳子都沒有。大家都用報紙墊著坐天井里、墻頭上。2008年以前,尖山村就兩樣東西出名——缺水出名,路爛出名?!?/p>
“一到雨季,沒有兩雙雨鞋過不去,還得一雙長筒、一雙短筒?!睂嵲跊]有辦法,工作隊和村干部發動村民修路,農戶每人出20元,每人交1000斤石頭去填路。山歌里唱“天上星星無人數、地上石頭無人稱”,當時,他們真得去稱石頭,一點點把進村委會的路墊好了?!昂髞泶謇锔懔伺_推土機,哪里的路爛了,就自己推推。到2010年推進‘村村通’,一下子解決了路的問題。真是太好了,我們趕上了好時候?!贝髦救f。
里關·古茶彝寨(擺榔鄉 供圖)
俗話說“若要富、先修路”,以修路為契機,尖山村的改變也在悄然發生。
從2002年開始,尖山村委會黨總支號召黨員身份亮出來,每個黨員每年要為鄉親們做一件好事。村黨總支領著大家從取水點架起管道,解決缺水問題;領著大家種烤煙、搞養殖;給大家安排駕駛、電焊、裝飾、非物質文化、職業教育等技能培訓,鼓勵掌握技能的農戶“走出去”。一套組合拳下來,黨總支漸漸有了凝聚力。
“最苦的時候,是種烤煙那幾年,黨員帶頭種,有些農戶不愿意種,我們要挨家挨戶做工作,幫著種。我記得有一次去幫一個農戶家種烤煙,我自己家的地正好在旁邊,我幫著別人挖煙溝,我老婆一個人在旁邊挖地,回家她都不愿意理我。白天挖煙溝,晚上去幾公里外抽水,第二天每家發幾桶水去澆烤煙。多出勞動力我不怕,但收益低,群眾不樂意,不跟隨,我覺得確實難。對家里,我也有虧欠?!?9歲的戴志全說起自己這些年的苦與樂。
“為人民服務”的黨支部
“但高興的是,近幾年,我們趕上了發展的機遇,村寨大變樣了。2016年,我們黨總支獲得‘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17年9月,尖山整村脫貧。2018年,我們村被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AAA級美麗鄉村’?!贝髦救荒樧院?。
下定決心“拔窮根”
“來我家坐坐?!甭愤呉粋€小院里,布朗族主婦安仲全熱情地打招呼?!拔壹沂前徇w戶,家里還有些貸款,現在新房子住上了,大孩子在上?,F代流通學校讀電子商務,這兩年壓力有點大。不過現在我老公外出打工,我在家照顧老人、娃娃,還能養牛、采茶,貸款嘛,慢慢肯定能還完?!?/p>
尖山海拔高差大,700米至2340米,搬遷主要是針對尖山村關腳、里掰及尖山一、二組這類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地質災害區域農戶。
2015年6月,尖山村開始選址建設,結合安置點的地勢,因山就勢、因地制宜,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特色旅游村寨建設、生活、就醫、就學等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打造“環繞式”生態開放小區;在安置房建筑風格上,突出古樸、自然的民族文化特色。
村寨一角
“我們采用移民搬遷解決一批、拆除重建解決一批(中煙公司)、修繕加固解決一批、兜底建蓋解決一批。資金上通過‘政府補助一點、貸款申請一點、自己積攢一點、親戚借款一點’的‘四個一點’來減輕群眾負擔。保障搬遷戶能夠直接入住安居,也防止出現盲目攀比、跟風又增加負債的現象?!贝髦救f。
尖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群眾80戶,327人,其中建檔立卡戶有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補助8萬元,又享受20年期住房建設貼息轉貸資金6萬元,減輕了村民的壓力。項目于2015年1月啟動,2017年5月23日全部入住。
尖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被命名為“里關·古茶彝寨”,在安置點建成后,保山市電視臺到此航拍時發現,從高空俯瞰,整個安置點像一片古樹茶的茶葉,這片“茶葉”中心很像一枚熠熠生輝的“黨徽”。
“這是個美麗的巧合,這片‘茶葉’象征著尖山村正在冉冉興起的古樹茶產業,這枚‘黨徽’則體現出安置點征地、建設、入住及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過程中,尖山村黨總支每一名黨的辛苦、心酸和幸福?!睆埍搪缎χf。
尖山新貌(擺榔鄉 供圖)
新房子蓋好了,“靚麗庭院”評比接著開展起來。支部組織培訓農戶,家里要如何擺設、要怎樣打掃衛生、保持整潔。2018年,村里還從建檔立卡戶、脫貧風險戶中選出5個保潔員、8個護林員,13個公益崗整合使用,負責村寨環境,使整個村寨環境比之前提高了一大截。
彝族村民李春秀說:“路修好了,房子這么漂亮,現在我們做什么都方便。村里有些人參加了培訓,外出打工,一年也能賺三四萬。2018年,尖山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450.64萬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5元。
下一步,結合尖山茶園和民族風情,擺榔鄉將在尖山推動特色村寨旅游產業發展,以“玩在野鴨湖、住在布朗山”“善洲林場學、彝朗山寨逛”等為主題打造少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鼓勵黨員先行先試帶頭發展有濃郁少數民族特色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產業,以村為單位打包推出“周邊游”“一日游”“家庭游”“情侶游”等產品,并在淘寶、微店、微信公眾平臺上推廣銷售,帶動群眾在走搬遷脫貧路、產業脫貧路的同時走上旅游致富脫貧路。
尖山村,真正邁上了快速發展、協調發展的新路子。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 關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這里都知道 .能為你提供專業、快捷的1對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貨知識!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給愛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