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臘縣易武鄉圍繞打造“中國貢茶第一鎮”的戰略思路,發揮古茶山、茶文物、生態文化在茶文化旅游業發展中的作用,做到以茶產業促進茶文化發展、以茶文化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帶動了該鄉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讓古老的茶山煥發出勃勃生機。
易武被列為云南省省級旅游小城鎮、歷史文化名鎮以來,易武鄉黨委、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分類建設、重點扶持、分批推進”的措施,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找準發展方向,明確旅游小鎮定位,以規劃為先導,以功能優化為內涵,堅持政府引導、招商引資、市場運作、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同時,立足易武鄉實際,突出產業特色,合理利用坡地和荒地搞建設,把易武建設成為功能配套完善、人居環境優美、發展活力強勁、帶動作用明顯的特色旅游小鎮。
說到變化,生活在易武鄉的居民楊柳松感受最深,他說家鄉這幾年來變化很大,過去都是茅草房,現在茅草房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琉璃瓦房、樓房,當地群眾的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加快“中國貢茶第一鎮”建設的同時,易武鄉還積極引導茶農進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規范易武普洱茶生產經營,更好地宣傳、發掘、利用資源,弘揚民族茶文化。一些茶企業研發出新型茶葉飲品,有的茶企業還在互聯網上開通了企業網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吸引四方賓客前來易武實地考察,洽談生意。易武鴻慶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的普洱茶生產企業,旗下有“鴻字號”、“鴻字牌”等品牌,在全國市場有數十家加盟店及產品經銷商,茶葉遠銷新西蘭、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為保證普洱茶的“醇”厚之道,公司采用易武民間手工制茶技藝,受到廣大顧客的青睞。
易武鄉黨委、政府通過加強古茶樹、古茶園、古茶山的保護,修復古道古跡等措施,真實反映古六大茶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茶業興衰的歷史過程;通過舉辦斗茶大會、組織國內外媒體記者采風、開展民族民間茶文化活動、發行光碟等形式,反映古六大茶山傳統的民風民俗、原生態的茶葉生產環境及傳統的加工工藝,讓更多的人了解普洱茶,喜歡普洱茶,擴大了普洱茶的知名度。為確保易武普洱茶的品質,鄉政府對普洱茶的采摘、制作等工藝做出了明確規定,也得到了廣大廠家的積極響應。
圍繞下好茶葉這盤棋,做好茶葉這篇文章的發展思路,易武鄉積極籌措資金,按照修舊如故的建筑要求,在茶馬古道上修建了“中國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一批石刻碑文、石刻圖案、木匾、清代字據契約,當地百姓祖傳的制茶、泡茶、馬幫馱運茶工具等雜件,各茶莊、茶號生產的茶葉樣品以及有關茶文化的歷史書籍,并對茶馬古道1000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樹進行了根基培土加固。
隨著易武普洱茶知名度的進一步擴大,易武茶鄉民族文化成為了西雙版納靚麗的地域名片,易武茶山吸引了大批茶人、茶商千里迢迢前來追根溯源,易武的茶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生機。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客戶葉女士對易武的“鴻字號”、“鴻字牌”等品牌情有獨鐘。她說,普洱特別濃烈,適合北方人的口感。剛開始接觸普洱茶時不知道哪款品牌好,后來通過網站,了解到了“鴻慶”,品嘗之后感覺很不錯,現在她喝茶買茶就認鴻字牌子。后來,葉女士了解到了鴻字品牌的普洱茶產自西雙版納的易武。于今年她和丈夫一道乘飛機,從寧夏轉到北京,從北京輾轉到昆明,又從昆明一路奔波到易武,終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易武古茶山,品到了純正的普洱茶,一路的旅程讓她激動不已。
為加快培育以茶業為代表的特色生物產業,易武鄉大力實施的“茶畜農產富鄉”行動方案并取得可喜成效。截至目前,全鄉設立茶葉協會1個、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2個,全鄉有七子餅茶葉加工制作廠(莊)52家,其中33家取得“QS”認證。全鄉從事茶業生產的農戶達到2795戶,占全鄉總戶數的93%,茶葉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以上,茶業已成為易武茶鄉的拳頭產業。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