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經朋友推薦,我們驅車近100公里,特別是最后的40多公里滿是泥濘和坑洼,來到一個山腳下的傣族寨子尋找好茶。在老鄉家試過茶樣之后,整體評價香氣較揚,甜韻不錯,但是茶湯略顯薄。雖然品質已經算不錯,但仍然覺得不夠滿意。實地考察茶地,海拔1150米左右,茶樹高約60厘米,平均間距約1米。根據主干直徑判斷以及老鄉介紹,茶樹多是解放初期由政府派來的民族工作組帶領種植。
本以為會帶著些許遺憾離開,可是在和老鄉交談當中,聽老鄉提及山上有一個布朗族寨子,茶好,盡是大樹,只是路不好。布朗族寨子,大樹,海拔更高,這些指標基本預示著一個經驗值:好茶!于是我們決定繼續上山一探究竟。
狹窄泥濘的山路,開車不僅需要經驗和技巧,還需要勇氣。10多公里的艱難駕駛之后,到達一個布朗族寨子,車已不能前行。下車爬山約40分鐘,終于看到了成片的茶樹。放眼望去,普遍樹高不超過1米,心里頓時涼了半截。
走進仔細觀察,卻是一陣驚奇:茶樹主干直徑很粗,基本都在15厘米以上。
觀察環境,海拔1380米,紅壤,茶地周圍自然植被,茶地當中間雜其它樹木,目測樹齡百年以上。
穿過茶地繼續往山上走,一些樹形姿態完整的高大古茶樹散落在樹林之中。根據這些完整古茶樹的胸徑和高度判斷,樹齡至少應該有200年左右。
與正在采茶的老鄉交談了解到,這里的茶樹是老祖先種下的,年份說不清。解放初期由民族工作組統一指揮“砍頭”,告訴老鄉的理由是:茶樹會發的更多,而且便于采摘。之后,老鄉確實感到不用攀爬采摘的便利,于是就每年冬季休茶的時候剪枝,不讓茶樹往上生長。根據植物學頂端優勢的原理,老鄉的說法正好解釋了我們觀察到這里有很多茶樹,主干很粗,樹高不過6、70厘米,樹冠的直徑卻可以達到2米以上。
根據茶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的經驗,一棵生長在土層斷面邊的茶樹非常好的驗證了我們的判斷和老鄉的介紹,雖然地表以上的高度不高,但這些被“革了命”茶樹的實際樹齡應該是200年左右。
從寨子帶回了少量茶樣,評價如下:
1、外形:色墨綠,中泡條,尚顯芽,干茶香氣高。
2、聞香:溫嗅公道杯底,茶香濃郁,持久。
3、內質:湯色栗黃,目視有較多溶解懸浮物質;茶湯香氣濃郁,濃度較高,苦澀強度適中;回甘生津快,略澀底;后韻香甜,持久。
4、葉底:質地柔韌,一芽兩葉為主,略有黑片,顯示是手工鐵鍋殺青。
總評:香,濃度較高,苦澀強度適中,回甘生津持久。從口感和品質來說,不亞于某些價格昂貴的名山茶,從價格來說,可以說是價格最低的古樹茶青。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