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為大家講述“六山風云”系列之二——攸樂古茶山。
據記載,明朝末年已有漢商進入攸樂茶山販茶,到清朝時,政府為了鞏固邊疆,為了掌控車里地區,同時也是為了茶葉,曾計劃將攸樂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鎮。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成立時,清政府在茨通筑起攸樂城,設同知一員,右營游擊武官一名,駐兵五百,設鹽課司。同時,還規定江外(瀾滄江以西)的車里宣慰司,要歲納銀糧于攸樂同知。由此可見,當時清政府賦予攸樂同知的權力相當高。
攸樂同知設立時,其轄區范圍相當廣闊,據《云南通志》記載,其地“東至南掌國(老撾)界七百五十五里,西至孟連界六百里,南至車里(景洪)九十五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里”。
攸樂同知的設立,觸犯了車里宣慰司的權益,因此受到車里地區傣族上層人士的抵制和反抗。導致攸樂山一帶連年發生起義,戰火不斷,加之瘴疬流行,使官兵、大員們無法駐扎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不得已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
六大茶山在清代,始終未能成為一個單獨的縣級行政建制,與攸樂同知的撤銷有直接關系,而此舉也使清政府,改變了對西雙版納“改土歸流”的部分計劃。攸樂同知撤銷后,攸樂山的貢茶由倚邦土千總監管。
清朝時期,攸樂山有茶園萬畝以上,山上的20多個寨子都產茶。然而,在這普洱茶鼎盛的二百多年間,攸樂山上沒有茶莊、茶號,攸樂人也不做七子餅茶,只做竹筒茶和茶膏。
攸樂山的茶一部分被思茅、普洱的商人買去,一部分被倚邦、易武的茶商買去做七子餅。
英國人克拉克在1886年所寫的《貴州省和云南省》一書中,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銷出去的茶葉。由此可見,攸樂茶在道光年間已經銷到印度和歐洲。
攸樂山社會發展緩慢,總體生活水平較低,狩獵和賣茶是當時攸樂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進入民國之后,攸樂人仍然還在使用刀耕火種的落后生產方式。后因抗日戰爭爆發,六大茶山茶業衰退,以茶為生的攸樂人生活更加貧困。
1941年,繁重的兵役和苛稅讓攸樂人難以承受,導致了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反抗一觸即發。正在此時,易武茶商楊安元在攸樂山收茶時因不尊重當地人的習俗,引起公憤,雙方發生沖突后事態擴大。
1941年12月,攸樂人聯合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舉行抗暴起義,戰事蔓延到曼林、牛滾塘、秧林、江西灣、倚邦等地。后經云南省府主席龍云親自出面安撫,才得以平息。
兩年的戰亂,使攸樂山經濟、社會水平受到嚴重摧殘,人口減少,茶園大量撂荒,減少。
新中國成立后,攸樂人燒山毀林,開地種糧的生產方式,也導致了大面積古茶園的損毀。如今,攸樂山已經不復往日的榮光。僅留下了3000畝的古茶樹林。
攸樂山現名基諾山,攸樂山位于今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鄉境內,隔補遠江(小黑江)與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Z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海拔575-1691米,平均氣溫18-20℃,年降水量平均1400毫米,土壤以酸性紅壤為主,是適于種茶的地區。
攸樂老樹茶的特征:條索黑亮,比易武要緊結,苦澀比易武要重,回甘較好,湯質較滑厚,有山野氣韻。
攸樂古茶山里的大樹,藏著攸樂山的氣和魂。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 關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這里都知道 .能為你提供專業、快捷的1對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貨知識!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給愛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