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庫大雪山位置:?? 雙江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于縣境東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雙江縣。全縣國土面積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6.2%;轄4鄉2鎮72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兩個農場,總人口16.5萬人,有少數民族23個,占總人口的44.4%。北回歸線橫穿雙江縣城,境內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懸殊,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謝”之說,是北回歸線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全縣有茶葉面積8萬多畝,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園達2萬多畝,年產茶葉4000多噸。優越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優質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儲倉庫,孕育了“勐庫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倉”的知名品牌。
1997年3月20日,勐庫鎮公弄村委會五家村農民張正云等到大雪山采藥時,發現大面積野茶樹林,植株最大的2—3人才能合圍,鮮葉采摘加工后當栽培茶飲用,茶味比家種茶稍有不同。同年8月,豆腐寨村農民唐張進等3人,又看到大雪山同樣的野生古茶樹群,其中最大的1棵基干圍粗3.25米,胸圍3.1米.這棵最大的野生古茶樹,后被科考組命名為1號野茶樹。9月,縣文化局、勐庫鎮組成聯合調查組,對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進行初次調查,并拍攝照片。同年10月22日,雙江自治縣人民政府組成有關部門參加的22人調查組,前往野生古茶樹群作進一步調查。10月286,調查組上報《調查報告》及《古茶樹分布區域田》。調查認定勐庫野生古茶樹分布總面積1.2萬多畝,平均每畝分布6株,單株茶樹基圃1號3.5米,2號樹2.9米,3號樹2.5米,分布在海撥2 250—2 750米地帶。
1998年3月,臨滄地區行暑組織地縣林業,農業、茶葉、財政、廣播電視等單位,行署副專員陳勛儒,地區農業局長張濤、雙江縣副縣長張華親自帶領44人組成的調查隊伍,深入大雪山,對茶樹的分布情況、形態特征作初步調查,地區行暑茶葉辦公室農藝師李太倫在《云南茶葉》1998年總第76期刊文《雙江縣野生古茶樹群落調查報告》,初步認定面積為373公頃。野生古茶樹群落,一是分布海拔高,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茶樹生長的最高海拔,野生茶樹具有極強的抗寒性等抗逆力。二是野生古茶樹群落分布面積大,并建議切實加強保護,和加強對野生茶種資源的調查、收集、開發利用工作。此后,勐庫林業站安排職工金會平專門負責對勐庫大雪山古茶林的管理保護工作。自此之后,有人紛紛撰文宣傳這一新發現,社會各界都對這一發現較為關注,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門話題。
為查清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的地理位置,環境生態,野生茶樹的生化成分,進一步開發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并對其保護.對野生古茶樹群,除縣內有關部門及地縣組織初步調查外,縣人民政府對此先后作了詳細考察的大量工作。
2002年9月20日,縣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向臨滄行署生物資源開發創新辦提交《關于對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群落進行科考鑒定實施方案的請示》.10月,縣茶葉創新辦張遠來撰文《雙江自治縣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開發建議》,《勐庫古茶樹的發現與保護利用開發的思考》。2002年11月28日,中共雙江自治縣委、縣人民政府成立勐庫古茶樹群落科考鑒定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和組織實施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的科考鑒定工作。
2002年12月5—86,由縣人民政府組織,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云南農業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茶業協會、臨滄地區茶業協會等單位專家組成的野生古茶樹考察組,對雙江自治縣勐庫野生古茶樹群落進行了現場考察、調查和采訪,結合當地群眾提供的相關資料,經充分分析研究,對勐庫野生古茶樹分布,環境生態、樹齡形態特征得出科學結論。12月9日,在縣招待所會議室召開科考鑒定匯報會,并形成會議紀要.10日,作出科考鑒定總結,同時由科考組成員張建邦向省創新辦主任書面匯報考察結果,鑒定會議紀要全文為: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