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茶
武夷山有茶的文字記載,也許要數到漢代時成書的《神農本草茶經》?!吧褶r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陛笔枪挪枳?。
神農氏是5000多年前南方華夏諸族的大首領。據有關史籍記載,以及數年前出土的五千年前的武夷懸棺及隨葬物品來看,當時的武夷山,就有土著部落居住,有一位稱武夷君的部落酋長。
并深受南方楚越文化的影響。由此可見,神農氏發明的解毒之茶,肯定也很快傳到了武夷山。
而在民間傳說中,也有一位山中老人給當時的酋長武夷君獻茶,后人將些老人奉為山神,并建廟祭祀的故事。
不過,那時的茶,是一種野生茶,不叫巖茶。這種野生茶,便是后來武夷茶農稱之為“菜茶”的最早母本。
蠟面茶
如果說,最早的茶,只是一種治病解毒的野生草藥的話,那么,到了距今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武夷山茶就發展成了一種具有休閑娛樂功能的人工栽培茶,并且逐步為世人稱道。
不過當時的武夷茶不是今天的半發酵烏龍茶,而是一種稱為“研膏”和“蠟面”的蒸青壓制茶。
這種茶不發酵,不炒青,采下茶芽稍晾后,便放在器具中蒸熏并壓緊烘干。飲用時先研碎,在用沸水沖泡,稱之“研膏茶”。
后因茶藝發展,沖泡出的茶湯表面看起來像稠粥,熔蠟(另一說是茶餅外涂一層蠟面以保護茶質),所以又稱蠟面茶。
蠟面茶制作工藝精良,品質優異,深受當時的宮廷士大夫階層歡迎。
團茶
需要指出的是,宋代名動一時的“建茶”,雖然與今天的巖茶產于同一地區,卻是工藝完全不同的蒸青緊壓綠茶。
其前身是蠟面茶,但工藝更精致。外觀如同一塊小圓薄餅,以薄綿紙包裹,面上印有龍鳳圖案。
所以又稱為龍團鳳餅。龍團鳳餅茶采料精細,制作考究,產量極低。
據有關史料記載,宋時北苑官焙三十六處,每焙產量僅二、三百斤;元時武夷九曲溪畔的御茶園,最高年產也不過900斤。
所以,在整個宋元的數百年間,龍鳳團茶貴如黃金,只在宮廷和上層貴族士大夫之間流行,尋常百姓根本見不著模樣。
也正因為如此奢靡,最后導致茶業的衰落。茶農終年辛苦,所得甚微。
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打擊。到了明代,再也不愿生產龍鳳團茶,武夷山茶園大量拋荒,茶農四處流離,朝廷不得不停辦御茶園,風靡數百年的龍鳳團茶,終于消亡。
直到中葉以后,武夷縣令引起安徽的松蘿制法(炒青散茶制法)。隨之,又發展了巖茶、以及紅茶制法,武夷山茶業才慢慢開始恢復。
武夷茶
清朝之后,由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受到英國女王的極力推崇,成為歐美上層的時尚飲料,因此促進了紅茶的發展。
由于當時中國外貿出口的紅茶,主要是武夷山產的紅茶,所以歐美人又將中國茶稱為武夷茶。
十九世紀初英國著名詩人拜論就寫過“我覺得我的心兒變得那么富有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紅茶”。
但隨著滇紅、祁紅,以及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的大量生產,武夷紅茶生產萎縮。巖茶反倒脫穎而出。
因為在武夷山得天獨厚地理氣候環境中生長的茶樹,特別適合制作烏龍茶,具有香濃味醇的獨特韻味,深受閩南和潮汕茶客的歡迎。
而隨著這一帶人的大量僑居臺灣和東南亞,武夷山的烏龍茶也傳到了海外。同時極大地影響了閩南和臺灣茶業的發展。
與些同時,武夷山仍然有人制作綠茶。一時間,武夷山呈現紅茶、綠茶、烏龍茶并存的狀況,這種狀況,一直沿襲至今。
而武夷茶,則成了所有武夷山地區出產茶的總稱。
巖茶
盡管武夷山紅、綠、烏龍茶并存,但品質最好的茶,還是風景名巖區所產的烏龍茶。為了區別別處如閩南安溪、產東鳳凰等地所產的烏龍茶,但有人根據武夷山烏龍茶湯喝起來特別釅的特點,將武夷烏龍茶稱作釅茶。
后來,又根據武夷山多懸崖峭巖的地貌特點,將武夷山產的烏龍茶稱為巖茶。意思是長在巖石上面的茶。
巖茶的日益流行,又促進了武夷山茶業的發展。據《武夷山志》記載,清朝茶業最盛之時,下梅茶市每日外運茶葉達三百只竹筏。
至光緒中葉,年出茶葉八千擔,價值70余萬銀元。
與此同時,茶樹的品種和產品的名稱,也呈現百花斗艷的局面。水仙、肉桂、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等等,多達數百個。
成為中國茶業中一支經久不衰的奇葩。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 關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這里都知道 .能為你提供專業、快捷的1對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貨知識!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給愛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