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聞、儒雅,謙和、嚴謹,兼有哲學的風趣,這是2011年度首都杰出茶人、著名哲學家樓宇烈教授給筆者的印象。身為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和著名國學大師,樓宇烈教授多年來致力于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普及。他視茶文化為傳統文化復興的良好載體,開創性地提出“無我感恩茶禮”,將傳統感恩文化與茶俗禮儀結合起來,在道和藝兩個層面為茶文化的復興、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日前,樓宇烈教授接受了筆者的專訪。
《品茶》刊:您是怎樣進入茶文化研究領域并提出“無我感恩茶禮”的?
樓宇烈教授:這些年來,在弘揚傳統文化時,我逐漸體會到:光講抽象道理,很難讓人來體悟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應該借助一種可操作性的東西,因此我就從道關注到藝這個層次。在傳統文化中,藝包含了文藝、武藝和技藝三個領域。文藝是文學藝術,武藝就是拳術,技藝則包括中醫、茶藝、花藝、琴棋書畫等。我認為傳統的藝能成為人們領悟道的捷徑,提出了“以道統藝,由藝臻道”。對于茶藝和茶道來講,不能只是喝完茶就完了,你要把它升華,能夠體會到人生的道理。這也就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征,不是只講實用,在實用的基礎上還要提升到對人生的認識。這就是“無我感恩茶禮”創立的緣起。
《品茶》刊:“無我感恩茶禮”的文化內涵是什么?
樓宇烈教授:我們這個“無我”與佛教和道教中的“無我”概念不同,是從最淺顯的角度講,提倡不要時時刻刻總想著自己,要更多地想著別人。佛教的“無我”,主要是從緣起的角度來講,認為每個事物都沒有獨立的主體性,道家的“無我”主要是強調“忘掉我的形體”?!盁o我感恩茶禮”倡導感恩文化,我們沏一杯茶,要先敬給別人,當你敬給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給你回報,其實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跟宗教無關。在“無我感恩茶禮”中,把“我”忘掉,你會收到兩個回報。
《品茶》刊:您期望“無我感恩茶禮”怎樣推廣?
樓宇烈教授:我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定期舉辦“無我感恩茶禮”。如果一個星期,哪怕一個月,一家兩三口人坐在一起,拿出一刻鐘來,你沏好了敬給我,我沏好了敬給你,培養相互之間的情感,體現相互之間的敬意。一家人天天生活在一起,還需要這種禮儀和媒介嗎?需要?,F代城市生活節奏太快,有些家庭中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交流都很少,這樣一個時間和茶禮是很難得的。我們說茶禮只需要一刻鐘就可以了,但是可能他們一聊就會超過一兩個小時,因為我們內心中實在太需要這樣的交流了。
《品茶》刊:除了家庭推廣,“無我感恩茶禮”還可以在哪里推廣?
樓宇烈教授:還可以在學校和各行各業的同好中推廣。大家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想法,為什么一周中不能有一個時間坐在一起,喝一個“無我感恩茶禮”呢?教育是要“教之以愛,育之以理,啟之以智,導之以心”,學校首先要讓學生關心別人,關愛別人。生命來自于天地和父母,讓你懂得做人道理的是師長,幫助你的是同胞,更親密的是同學,同學們天天在一起,相互鼓勵。一個班分為幾個小組,每周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比方說每周五,大家一塊做一次“無我感恩茶禮”,相互道謝,感恩一個禮拜相互的幫助。這種事情很有意義、很美好,而且也用不了多長時間。
《品茶》刊:從中國文化史的角度,該如何評論中國現在的茶文化?
樓宇烈教授:茶是中國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種飲品,又形成了久遠的文化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應該很好地加以繼承和發揚。當前的飲食文化整體而言讓人擔憂,酒文化本來是很雅的文化,現在已經變質了。這種環境下,如果茶文化還能以雅的一面出現的話,會很有意義。一種文化,既要有內涵,也要有形式,缺一不可。近代以來,原來很多繁瑣的茶文化禮儀形式逐步丟棄了,內涵也隨著外在形式的丟失而漸漸不為人所關注。茶文化的內涵該如何去充實,依然是一個急迫的命題。我們在聯合國申請了二十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目前還沒有茶文化項目。這些年來,茶文化應該說剛剛恢復起來,大多在形式上面恢復和豐富,內涵如何注入、豐富還需要一個過程。過去,這種內涵跟儒、佛、道三教關于人生的理念、生活的情趣、個人的修養等結合在一起。這種內涵如何能與現代社會接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一點點地探討。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