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歷遍六山
留銅鑼于攸樂;
置铓于莽芝(莽枝);
埋貼磚于蠻磚;
遺木梆于倚邦;
埋馬鐙于革登;
置撒袋于曼撒(易武);
因此名其山。
這是《普洱府志·古跡》中記載的古六大茶山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的來由。
在六大古茶山中,攸樂古茶山在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葉種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
攸樂古茶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來講一講攸樂茶山的故事,這座歷史悠久的基諾人之山,經歷了兩次浩劫,現如今仍然留存著大片古茶樹的茶山。
攸樂茶山也被稱為基諾茶山,種茶歷史相當悠久,在清朝清末年間,古茶園面積有1萬畝左右,幾經滄桑,至今大部分被毀,古茶園荒蕪面積達70%以上,全鄉現存古茶園面積約3000畝。
歷史上攸樂不僅作為清宮廷貢茶的原料地,也是思茅、倚邦、易武茶商的原料采集地。甚至歷史上著名的“可以興”茶磚據說就是用攸樂茶制作的。但是關于攸樂古茶山的故事卻也是一波三折。
攸樂古茶山歷史狀況。
攸樂山是基諾族的聚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一千多年前,攸樂人便開始在補遠江(小黑江)兩岸種茶。明朝初年至少已有茶園四千畝以上,明朝末年已有漢商進人攸樂山販茶。
到清代,攸樂山已有茶園萬畝以上,在道光年間已銷到印度和歐洲,英國人克拉克在《貴州省和云南省》一書中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產的茶。
但是攸樂茶山社會發展緩慢,進入民國農耕技術仍不發達,狩獵和賣茶為主要的經濟來源,總體生活水平較低。
清政府改土歸流,攸樂茶山經歷第一次浩劫。
當時,清政府為了鞏固邊疆,加強中央集權,增加向中央朝廷繳納的田稅,同時也為了管控茶葉,計劃將攸樂山的茨通建成滇南重鎮設同知,后這一系列舉措就是歷史有名的“改土歸流”政策。
但是這一舉措受到了當地上層人士的抵制和反抗,后在攸樂山一帶連年發生起義。戰爭不僅造成了人員傷亡,更是導致大片的茶山、村寨被毀。
加之瘴癘流行,使官兵、大員們無法駐扎下去,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不得不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
抗日戰爭爆發,攸樂古茶山第二次浩劫。
后因抗日戰爭的爆發,六大茶山茶業衰退,以茶為主要經濟收入的攸樂人生活更加窮困。
再加上當時的兵役和苛稅已經讓貧困的攸樂人難以承受,所以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日趨激化,已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候。
加之茶商楊安元在攸樂山收茶時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引起攸樂人的憤怒,雙方發生沖突后事態擴大。
所以在1941年12月攸樂人聯絡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舉行抗暴起義,戰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對面的曼林、牛滾塘、秧林、江西灣、倚邦等地。
這場戰爭持續了兩年時間,后來云南省主席龍云出面安撫,才將這場起義平息下來。
但是兩年的戰亂,給攸樂的經濟社會造成了嚴重的重創,人口急劇減少,茶園大面積荒蕪,后又因連年燒山開地種糧,茶園損毀的更多,到20世紀70年底一萬畝的茶園僅剩三千多畝。
到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茶葉產量才逐漸上升。
攸樂古茶山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仍有大片古茶園留存至今,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眷顧”。
珍惜每一餅茶,細嗅每一縷茶香。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 關于普洱茶,你想知道的,這里都知道 .能為你提供專業、快捷的1對1解答,朋友圈每天都更新發生在云南有趣的故事 ,采茶做茶及普洱茶全部干貨知識!只想把真正的好茶給愛茶懂茶的人!添加微信:435121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