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正是我們掃墓踏青、祭奠先人的適宜時機。對于咱們茶人來說,那些已逝去的茶界先賢也是值得我們懷古追思的對象。那么,我們該去哪些茶界先賢的墓前祭掃呢?
祭掃對象一:茶祖神農
《神農本草經》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币虼松褶r也被茶人奉為茶祖。
相傳神農葬于“長沙茶鄉之尾”,即現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
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掃對象二:陸羽
陸羽,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人,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被譽為“茶仙、茶圣”。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
陸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于世,對中國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陸羽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湖州逝世,亨年七十一歲,安葬在杼山。陸羽墓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妙西鎮杼山,1996年清明節重建,墓碑書“唐翁陸羽之墓”。
杼山位于湖州古城西南妙西鄉境內。杼山因夏王杼巡狩至此而得名。晉代,為吳興郡著名風景名勝。杼山又名寶積山,因山南原有寶積寺,山因寺得名。
祭掃對象三:盧仝
盧仝,“初唐四杰”盧照鄰六世嫡系子孫,濟源武山(今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人,自號玉川子。他早年就讀于石榴寺,少隨叔父于江南研讀經史,后建宅濟源花洞前,采茶九里溝,結友王屋山。
因囿于政治黑暗,他歸居田園,烹茶研茶。他的茶詩被推為《茶歌》,演繹為“茶道”,在日本享有盛名。他被推為茶仙,躋身中唐韓孟詩文派行列。
因盧仝死于甘露之禍,會連累九族,所以尸體運回家鄉后,便悄悄埋葬在武頭山,知者甚少。李菊月在考證盧仝墓中,盧氏族人都傳說是他們本家到長安把尸體偷運回來葬在武山頭的。
如今在盧仝故里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還可以看到“盧仝故里”的石碑,該石碑系清廣州道前御史濟源籍人劉邁園拜謁盧仝墓時留下的墨寶,盧氏后裔鐫刻而立?!氨R仝故里”碑曾遭損毀,斷為兩截,所幸失而復得,現矗立在“盧仝文化苑”的碑亭內。
祭掃對象四:蔡襄
蔡襄,宋代著名書法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茶學家。蔡襄在福建任職期間,留意農桑,著有《茶錄》,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宋代的龍鳳團茶有“始于丁謂,成于蔡襄”之說,制小龍鳳團茶是蔡襄在茶葉采造上的一個創舉。
蔡襄墓(蔡襄陵園),位于福建省仙游楓亭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海內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歷時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墻、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等設施建筑。
祭掃對象五: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代著名文學家,不僅對品茶、烹茶、種茶非常在行,而且對茶史、茶功頗有研究,有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因文學上的成就而并稱“三蘇”。因此其墓冢也為父子三人合葬(蘇洵為衣冠冢),稱為三蘇墳,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27公里處的小峨嵋山東麓茨芭鎮蘇墳村東南隅。
三蘇墳于1956年被評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墳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4800平方米,院門古樸雅致。門前神道兩旁四株古柏蒼翠挺拔,遮天蓋地。雕工精細的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石人兩側侍列,儀仗嚴整。
坊楣背面是郟邑正德年間進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蘇先生文》。穿過石坊、饗堂、祭壇,就來到三蘇墓冢前。自東北向西南依次排列為“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老泉蘇先生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
祭掃對象六:趙佶
趙佶(ji),即宋徽宗。在位期間,朝政腐朽黑暗,但他工書畫,通百藝,以皇帝之尊,編著了一篇《茶論》,后人稱之為《大觀茶論》。御筆作茶書,在我國歷代帝王中是僅有的一個。
宋徽宗的陵墓為永佑陵,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南17公里皋埠鎮牌口村攢宮茶場內,元朝時陵墓被盜,封土已不存。1970年后,墾為茶園,地面建筑盡毀,現陵區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為六陵標志的200余棵古松,陵區環境依然保持當年風貌。
祭掃對象七:愛新覺羅弘歷
愛新覺羅弘歷,即乾隆。在統治期間六次南巡,遍嘗各地名茶美泉,于品茶鑒水獨有所好,寫下了不少詠茶詩篇,是我國歷代帝王中寫作茶詩最多的一個。
愛新覺羅弘歷死后葬于清東陵,清東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境內,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清東陵中的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寢,地宮內葬有乾隆本人、兩位皇后和三位皇貴妃。裕陵明堂開闊,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氣勢非凡。
祭掃對象八:吳覺農
吳覺農,浙江上虞豐惠人,原名榮堂,是我國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因立志要獻身農業(茶業),故改名覺農。
吳覺農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圣”。他還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了茶葉研究所,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1989年,92歲的吳覺農因腦溢血在北京醫院逝世,根據他的遺愿,吳覺農的墓就建在風光秀麗的曹娥江畔,上虞縣城龍山南麓。
相關熱詞:清明
掃墓
茶人
歷史
人物
延伸閱讀:
· 《普洱府秋集圖》:茶馬古道上的“清明上河圖”11-01
· 茶話清明憶故人04-06
· 普洱茶的神話,真的全都是靠炒出來的嗎?09-17
· 普洱茶的歷史及加工工藝03-04
· 普洱茶的歷史源流及工藝演變07-16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