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琨,“品茗鑒山”,普洱鎮沅人。1994年參加村建工作時,注意到苦聰人“冷水泡茶”,由此引發關注。1998年發掘“太和甜茶”,2003年系統掌握太和工藝。研制冷水泡茶。2006年總結出太和茶的傳統采養方法,現被業界提升為“藤條茶采養法”。研究普洱茶儲存;2010年成立“鹿鼎茶業”,擔起太和甜茶傳承、培養云茶曬紅產業。
正文如下
導讀:萬物皆生命、生命皆意識,有生命的茶,有思想的普洱茶。春天到,普洱茶又熱鬧、各地茶友慕茗到,可進山一探、茶沒了。普洱春茶減產已經成定局,是什么導致2019普洱春茶的減產?再探討之前我們先探討影響茶樹的眾多因素。
1、茶是生命體,是自然作物,一切活動受自然規律影響。
一切生命體存在的本質都是為了生存繁衍,茶樹萌發有其自身規律,茶這生命體也有孕育、生長、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
茶為強者,有超強的生存能力。環境良好,自身條件量好的茶,茶意識重點是強大自己、實現自我,樹體處于強盛的生長狀態,從而生命力旺盛、發芽能力強、成長迅速,有良好的產出;環境變化或生命力減退,它就會自我放棄,轉而培育后代,少發芽多開花多結籽,把生長模式轉換為生殖模式,放棄自己而多繁衍后代,再進化過程中實現偉大的存在。
2、茶是農作物,長期受到人們的培育馴化。
茶的生存生長生產都受人的影響,一切活動都受人為干擾,人們漸漸明白,普洱茶春醒夏長秋收冬藏,依舊遵循傳統而道法自然。良好的管理,及時獲得充足的水肥補充,能夠抑制茶形成生殖模式,讓茶保持持續的生長狀態。傳統種植人們依據土地的承載能力來規劃種植茶樹,又逐漸開臺存水、松土施肥,人為的進行干預,讓所消耗得到及時的補充,從培育養護、防治保肥、調節刺激內理,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形成持久的產出,從而實現了云茶古代產業化。
標的不同,取向不同,所采養的管養模式不同,茶樹的萌發也有不同,產量也有變。各茶都有自己的標準體系文化內涵,有些茶追早追鮮,有些茶追形追顏,有些茶追湯追色,有些是追香追味,各有側重各有不同,但基本每年都是綠茶最先采,普洱茶最后采。
3、被誤解的道法自然。
任何生命體都需要健健康康地成長,無病要防,有病要醫,肚子餓了要吃,太胖了要減肥,病態亞健康狀態不會形成良好的產能,在茶樹自我調節的同時,更需要外界的干預,需要人的幫助。
追求原生態,并不是要恢復原始狀態,道法自然不等于放任自流,順勢成道存在為法,一切讓生命延續的法既為道,放任不管掠奪索取讓其逐漸衰亡不是法。
4、逐利驅使的過度采摘。
普洱茶十年漲價無數,一線山頭更是漲幅無度,茶葉已變成黃金葉,而人們還在無盡地索取,強采過度采等錯誤的采摘耗盡了樹體積存,浪費了樹體上的潛伏芽,讓茶樹難以得到強有力的生長點,造成弱枝無數,不能得到有效的商品茶。這些都弱化了茶樹的生長勢頭,刺激茶樹更多地開花結果,逐步轉入繁殖模式,自身生命力減退,茶樹變得越采越不發產量越來越少。
5、茶受植物體遺傳基因的控制。
茶自然演化中,適應了自然而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萌發時間,這種記憶與基因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形成了萌發期不同的品種及產出性能各不同。
6、云南大葉種茶遵循高大喬木型植物的普遍規律。
喬木型植物以年為單位完成發芽生長開花結果落葉收藏一次自然循環。人們有的利用植物花果、利用根莖、利用樹木本體、利用芽葉的相對較少,而茶樹恰恰利用的就是嫩芽葉,因目的不同而方法不同,早發芽、大發芽、多發芽,一年到頭持續長久地發芽,歲歲年年周而復始地發芽,這也是茶樹與花果型樹木的根本不同之處。
茶樹與果樹都是人們長久開發培育之樹,只基本原理一致,只是標的不同而手段不同,很多是反其道而行之,懂果樹也就通茶樹,用經濟植物學原理,你就易懂茶。
7、黃老無為的管理,對土壤對大自然的過渡依賴,對茶樹根疏忽。
高大喬木植物的健康主要原因在根,茶不發芽問題在根,根沒有良好的吸收就沒有良好的萌發。植物的樹冠與根系一般來說是對應的,沒有伸展發達龐大的根系,自然就不會形成寬廣的蓬面。根因為深藏地下而讓人感覺無章可循,在世代的農事活動中已總結得一整套辦法。
普洱茶的再次興起,讓云南原生態的茶文化成為潮流,但原生態不等于原始,錯誤地理解原生態導致茶園管理廢弛,很多茶園不再翻挖松土、除舊育新,導致土壤板結僵化失去活性,茶樹根系快速衰退,從而降低了發芽能力。
云南大葉種茶籽繁殖種植的茶樹(實生苗或稱有性繁殖苗),主根明顯、穿透能力強,可根深數米,能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及其他物質,“長別人所不長、吸別人所不吸”,從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8、茶樹的萌發及產量受緯度,地形及小環境的影響。
云南總體來說緯度低,受太平洋印度洋暖流的影響,夏長冬短氣溫回升快,年積溫高,植物發芽早,生長期長,植物在自然狀況下一般來說長得更快。茶樹也如此,低緯度的發得早,低海拔的發得早,河谷地帶及陽面迎風坡發得早。
9、受氣候帶的影響。
云南十里不同天,生長在不同氣候,發芽早晚不一,地處熱帶亞熱帶的茶樹發芽相對要早,就普洱茶來說,還應該依據所處氣候帶不一而依據它來劃分,幾大茶區來說可以劃分為熱帶雨林茶區、亞熱帶茶區、亞熱帶季風茶區、溫帶茶區、高山垂直氣候茶區等等,受不同氣候的影響、茶有不同的特征表現。
10、理解普洱茶文化偏差造成的結果。
古滇已失,南詔無存,發展日新月異,傳統漸遠,古韻難尋,云南普洱漢唐遺風。普洱與中原佳茗淵源不同,很多是反其道而行,雖強調節令但不細化。采摘上順時而為,不強調先,不追求早。
采摘中不追求嫩,不強調采摘等級葉,而已豐富得飽滿,成熟而厚重。在制做時重于味而輕于形,品飲時不求鮮而厚于醇,儲存運輸時疏于散而壓于形。前人種樹后人得茶,爺爺制作而子孫銷售,一切不求于時而順于勢,早萌發、早采摘、早制作并非所求。
11、萌發及產量是諸多原因的積年累月的疊加。
茶樹休眠期越來越長、萌發越來越晚,產量逐年下降有諸多方面的原因,個地雖有自身具體情況,但總的來說是諸多累積疊加的結果。這些原因常年存在,它在茶樹上的反映有一定的滯后性,在古樹上的反映更為明顯,也說明古茶樹的生命力整體在衰退,我們有必要進行反思。
12、萌發得晚、減產,是云南近期年氣候變化在茶樹上的延遲反映。
云南自2007年開始降水逐年減少,進入干旱時期。此種情況持續到2011年、2012年,2013年后降水又逐年增加,2016年已明顯偏多,2018年降雨充足。突破了上千年的規律,不分時間的降水,讓人無所適從。但累年降水的減少,不但地表缺水,還造成了深層土壤的嚴重失水。
根是吸收水分的最重要器官,發達的根系、粗壯的樹體能儲存眾多的水分及養分。淺根系植物如草本植物,根淺只能吸收地標水分,又無粗壯的本體來貯藏水分,所以地表有水就發、地表無水則亡,雨季萌發旱季消亡,基本上是一年生植物。木本型植物有更為發達的根系,能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吸收水分,以維持正常的體態。
這次長期持久的干旱讓古茶樹生命力變弱,減少產出而轉入自我保護機制,醒得晚、發得少就是其基本表現。近兩年雨水多了,深層土壤的水分也都到補充,古茶醒得晚發得晚是應急滯后性的表現,卻在逐步恢復中。
13、降水的減少導致熱量的散失,讓茶醒得晚發得晚。植物成長需水分、養分、還需熱量,熱量的獲得有外部的內部的及自身的三種方式,也就是說來自于太陽地球及物體自身。
太陽與年為單位四季更替為一個周期,相對穩定地為植物提供熱量,地球則持久穩定地提供熱量,植物依外界的熱量及其他而自身也在制造熱量。
這些年來持久的干旱少雨,難以有效地鎖住地熱,讓地熱散失過快,植物蘇醒越來越慢,近兩年降雨增多已能有效的鎖住地熱,而熱量的積累是個緩慢的過程,茶樹生長雖逐步獲得了好的地熱,但蘇醒依然緩慢產量難以維持。
這些年來,普洱茶萌發越來越晚、產量逐年減少是個不爭的事實,今年春茶突然沒了,大幅度的減產又是為何?而且幾大茶區的減產量減產幅度又有所不同,它們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又是什么造成這種大同之下各不同?
結合上面分析、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在于:
(1)常年的過度索取、過度采摘。
茶價高、采采采、一味索取一味采,這種過度采摘是造成減產的根本原因。
(2)黃老無為、順其自然,山頭文化、原生態文化的一家獨大,過渡的依賴土地依賴大自然。系統了解理解茶的生命機理后,科學地依托土地依托責自然、合理化種植管養采摘,長短結合、持久地馴化茶樹、養護茶樹,方能長久的利用茶樹。
(3)2018充沛的雨水讓其當年多度生長,從而消耗掉過多的積存。
(4)2018與2019之間這一暖冬,讓茶樹產生了錯覺,還想繼續生長,沒有長時間的低溫寒冬、沒有大范圍的冰雹凍雨,讓茶樹不知道收勢、還想長,但體內營養物質積存及內分泌已經消耗殆盡,不能維持支持其繼續生長產出。有大部分營養不良的古樹、生長狀態不理想的古茶甚至半途而廢、而停頓,到現在都還一點不發,雖然外表條件已經足夠刺激,但內部蓄勢依然不足,蓄勢待發蓄勢待發,勢都沒有形成沒有蓄夠,怎么發、有的還不見醒來、還不見發芽、無從有產量來談。
(5)對云南本地茶葉生產種植管理采摘,普洱曬青毛茶生產加工品鑒這一系統文化技術的認識理解應用程度不同,而導致的大茶區減產不一、幅度不一。
云南,普洱茶有著與眾不同的文化體系,這種不同、在新時代得到推崇,而成為時尚。但在民國年間,我們大規模的放棄了自己的文化體系、學習外來文化外來體系。建國后又在大農業思維下按照標準的國茶體系規劃設計,這樣長時間的放棄本地文化學習外來文化,以至于在普洱茶興起之時,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我們成為普洱茶發展中迷茫的那一代。今普洱茶一家獨大,為更好的發展,更好地延續普洱茶的生命力,我們在學習外來文化借鑒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該深挖本地文化,從傳統中發現新生、讓古老產生動力。
(6)2019年春季無更多降雨,表層土壤干旱嚴重,臺地茶、小樹茶減產嚴重。
(7)過多的林下茶種植,破壞了小的局部的生態環境,破壞了森林土壤的水分涵養力、營養制造力。
(8)木本型植物自身產出有周期性的“大小年”。
上圖為作者李琨(本圖由作者提供)
2019普洱春茶減產已經成為定局,我們在嘆息的同時更多的是要探討如何解局。云茶有著自己幾千年的文化經驗總結,原始型與現代型并存,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總結高度不一樣,應用程度不一樣,導致豐富多彩的不同景觀差別。大減之年蓄大勢、讀懂了茶的植物學特性,人的價值取向,讓傳統為現實服務,再興普洱茶。
(來源: 一茶網 更多好文請關注普洱茶吧微信公眾號:puertea8;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8cn)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