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茶的采購,可謂是搞得熱熱鬧鬧,但是究竟誰才能夠真正駕馭未來的市場呢?我想,現實已經告訴了我們,中國市場其他行業的許多產品的成功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那么,作為茶企來說,當前主要應該在哪些點上發力呢???
抓好源頭,打造高質量茶葉基地
目前,很多廠家都采取與農戶合作的模式,直接向農戶收茶。但是,這種方式在源頭上不能保障茶葉的品質和產量,也大大增加了茶企的采購成本。譬如在年景不好、茶葉減產的情況下,毛茶的采購成本就會非常高,甚至令茶企們有一種“吃不消”的感覺。
現在,擁有自己茶葉基地的茶企在不斷增多。像大益、合和昌、七彩云南、瀾滄古茶等,他們都擁有自己的茶園,面積從幾百畝到幾千畝不等,這樣能夠很好地保障茶廠的生產加工能力,為茶企的長遠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對于某些實力不是太強的茶企來說,大面積建立自己的茶葉基地可能不太現實,那么就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與茶農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保障優質茶原料的來源;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合作的模式建立自己的茶葉基地,盡量尋求當地政府的支持。
專注品質,拒絕市場混戰
現在,茶葉市場的蛋糕正越做越大,但是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面對這種情況,某些“靈活”的茶企就開始動腦筋了,但他們不是想方設法改進自己的茶品,而是想方設法地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而這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一定會帶來慘痛的代價,甚至連吃進入的也得吐出來。
從本質上說,茶葉就是一種食品,所以必須注意食品安全問題,不要說其他的因素,只要能讓消費者相信你的茶是“放心茶”,這里的市場空間就非常大了。而要做到這些,就需要茶企的專注和投入,從選料到加工制作的整個過程,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產品質量的不斷提升。
文化、品牌,“兩手”都要抓
不少茶行業內的從業者,喜歡吹噓茶行業有多么悠久的歷史,有多么深厚的文化。于是時不時地拋出一些陸羽、蘇軾等老祖宗的名句,都希望能借這些歷史名人一點光,然后讓自己的品牌發光發熱。但是,能夠真正以文化手段打造品牌的茶企真的不多。
“文化也是一種生產力”,這句話蘊含的真理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行業內,文化往往是品牌的跳板,優秀的品牌必然傳遞著一種優秀的文化。當前,茶行業內的企業不能說沒有文化,而是喜歡把自己的意識固定在歷史的長河里,任何的宣傳資料都希望可以在歷史上找到一些佐證。品牌沒有創新,消費者也就無法區分,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品牌理念。其實,社會的文化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作為品牌來說也不應該重走老路。
準確定位,直面理性消費群體
現在市場上大部分的茶葉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但是”高處不勝寒”,普通消費者在不識其“廬山真面目”的情況下,怎么會甘心掏錢購買呢?除了價格不接地氣,茶葉的口味也被吹得神乎其神??傊?,在某些茶商的糊弄之下,世間上懂喝茶的人已經不多,唯一懂喝茶人的就是賣茶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增加茶葉的消費群體了,就算是要維持目前的消費群體也有一定的難度。
近期,有不少商人把普洱茶收藏作為資金的“避風港”,這是普洱茶價格虛高的推手之一,造成了一定的行業”泡沫”,這對普洱茶行業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因為,茶如果不被喝掉,就不會形成最終消費,只會在在某個環節上累積甚至貶值。所以,面對消費者,我們的產品必須準確定位,而這種定位必須是建立在“飲品”的這一基礎屬性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投資的基礎之上。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