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企賣原料、賣故事、賣包裝、賣人情,或者賣它們的混合之物,千年以來,中國茶業罕有例外?!按笠妗豹毺匾稽c,不管大益集團怎么想,買家大多把它當成了一種金融產品。
昨晚到景洪,和陳總(“唯一”)、劉總(阿彪)約見“同慶號”趙保平兄,今天下午由重林介紹,拜訪“益木堂”黃宏寬先生和“龍成茶行”劉龍成、劉婷夫婦,詳細了解企業的業務方式,龍其是他們最初進入普洱茶行業的過程。
“益木堂”有自己的產品形象設計團隊和專屬的網頁,上紙媒廣告,通過各地的專營店銷售產品;“龍成茶行”則只靠人際傳播,為各地茶店提供山頭茶,也為朋友代收原料。(他們入行都不過十來年,熬過了2007年以來的驟變,言下都慶幸自己的運氣還算好。)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營銷模式。
后者傳統,但穩健,因此也就速度慢,拼的是自己對原料的品鑒能力、交際幅度,以及黃宗智所謂“內卷化”,得益于好茶的價格會隨時間而增加。除了物質性的商業利潤,其收益還有朋友情誼,因此,最好的策略是誠實守信和薄利多銷,正如劉龍成所說,“老實才能走得遠”。
這其實就是以漢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社會的普遍的商業模式,茶業在過去有茶類、有茶企而無茶葉品牌,原因正在于此。
現在已經很少人認同這種模式,大家都在試圖創造自己的產品品牌,如今普洱茶成品的名稱可能有數百種之多了吧?可惜廣泛知名的只有“大益”,而“下關沱茶”的市場地位則在近年急劇下降。
“益木堂”聽著像茶莊名,其實是勐??h鴻福茶廠的茶葉品牌,他們的工廠也代工,自己的高端產品則冠以“益木堂”之稱。相比之下,他們的營銷模式要現代一些,但奇怪的是,黃宏寬介紹,他們的網頁只用于產品介紹展示、價格公布、文化推廣,而沒有直接用于銷售。按此,“益木堂”品牌的產品(幾乎)都是通過各地的專營店賣到終端客戶的。
黃宏寬說,“益木堂”的產品線很豐富,所以可以做專營店模式,那些只有四五種產品的企業就不適合這么做。他的話似乎表明,渠道問題在各類茶企都值得再思考。
目前,各類普洱茶產品高度同質化,同一企業內部也同樣如此,表現為一般消費者很難從茶葉觀感和茶湯滋味區分兩種普洱茶,而需要借助包裝。我不知道是不是茶企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因此生產中比較注重包裝設計,卻在制茶工藝和拼配技術等方面用力太少。
另一方面,關于品質,茶企和茶客都強調“山頭”,而不是技術與滋味,我認為這仍然只是在輸出原料的水平,而不是塑造牌。茶人之間說普洱,動輒“這是某個人的茶”、“這是某座山的茶”,可見,除了“大益”,普洱茶幾乎還沒有一個獲得廣泛認知的品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來看“益木堂”、“龍成茶行”,兩家的歷史可能比文化更重要,也更耐人尋味。說到底,品牌必須靠品質來支撐,但好品質如果只是來自好原料的話,茶企的貢獻就不如茶農,茶農的貢獻則小于自然。不清楚這一點、不致力于工藝創新與品質差異化,茶企憑什么獲得比茶農多的利潤?
茶葉畢竟有別于一般農產品,而且這種區別還不僅僅在文化層面。在這個問題上,普洱茶需要刻苦學習咖啡和葡萄酒的成長史,中國的其他茶也一樣。
(謹此感謝“益木堂”和“龍成茶行”的好茶,感謝文中各位和我的討論。因為沒有學習過營銷理論,如有錯誤和疑問,都是我責任。)
?文/楊海潮,云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