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大假之前老友趙寅從成都自駕西藏在稻城亞丁停留多日。朋友圈里曬圖,秋日里大片草甸已逐漸變成紅色,楓林浸染,漫山金黃,五色經幡飄揚風中,圣潔的雪山倒映在碧藍見底的湖面之上,一旁高高壘起的瑪尼堆仿佛講述著古老而虔誠的信仰,這夢幻美景和濃郁的藏族風情好似童話世界一般,讓人充滿敬畏又心馳神往。
他出游的時間我們剛好抵達邦崴村籌備本期獨家關注《好大一棵樹——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世界價值》,這滿眼綠水青山,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得天獨厚的茶樹資源和物產賦予了邦崴茶區與眾不同的靈氣。兩邊景色的強烈對比,頓時心生感慨,只有當我們面對大自然的壯觀景象時,才能驚醒人類只是渺小而微茫的存在。
圖/李曉文
行走邦崴多日,能感受到這片宜居土地擁有的一切美好,和人們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然而邦崴茶區的價值不僅止于此。很多人認識邦崴,是從“邦崴過渡型古茶樹”開始的。隨之而來的是“什么是‘過渡型古茶樹’”,“為什么會是邦崴村的茶樹”,“如何發現的?”,“怎么定名的?”“有什么世界價值?”“怎么登上國家郵票的?”等一系列問題。我們從業多年,看過、聽過不少有關“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釋義和故事,但信息比較龐雜且零碎。為此,大伙兒策劃了很久,并聽取茶葉專家、老茶人等多方意見后,編輯部全員出動,歷時半個多月深入邦崴茶區,走訪茶農,拜訪老茶人、老專家,查閱檔案資料,在本期獨家關注《好大一棵樹——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世界價值》系列文章中為讀者厘清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發現、論證及價值和意義,圖文并茂的還原考察經過,逐一解答讀者疑惑,真實反映邦崴茶區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為什么再一次強調“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世界價值”,因為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發現為張宏達教授編纂的《中國植物志》全面提出山茶屬的分類系統,調整和修改外國人的山茶屬系統,并以充分的事實和根據把阿薩姆種改為普洱茶,從此,“普洱茶”不僅是一種制作方式,還是一種種質資源,更是世界茶樹原種,完美印證了達爾文所說,“某種植物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這種植物起源的中心地帶?!?;因為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論證解決了“百年茶源”之爭,完善了野生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人工栽培型古茶樹的進化銜接,為世界研究茶樹的起源、演化、人工馴化與傳播提供了完整物證鏈;因為邦崴過渡型古茶樹連接起了普洱大地上留存的史前寬葉木蘭化石、中華木蘭化石和野生型古茶樹、過渡型古茶樹、栽培型古茶樹,即世界茶樹發展中的5個重要系列實物證據,奠定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事實并得到全球公認,也確定了普洱市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圖/李楠
在采訪過程中,有些許聲音對“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定論心存質疑,對此,我們毫不避諱。從畢生從事茶學教育與科學研究的老茶人、老專家口中尋找答案,他們以寬廣的胸懷,平和的心態,用辯證思維做出回答,“客觀地說,人類個體的壽命在物種進化史面前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推測、猜想,根據現有的認知有理有據地確定為‘過渡型古茶樹’,至于提法是否精準,有待后人繼續研究,因為世界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類的認知會隨著科學發展不斷刷新?!?/p>
縱觀近代普洱茶行業復興與發展,雖然僅有短短的數十年時間,但那些普洱茶科研團隊的研究課題,普洱茶育苗育種無性繁殖,普洱茶園生態留養改造,普洱茶企業創新發展無一不是頂著種種質疑,一路披荊斬棘發展壯大起來的。
質疑是認知層面,也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對于“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定性,我們應當尊重前人的調研成果,并肯定現有的科學定論。至于那些質疑聲,我們期待科學研究取得新突破,科普未知、成熟的新知識。!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