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石介茶,就是石頭縫里長出來的茶。陸羽《茶經》中有“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的記載。石堆石縫間生長的茶樹,歷來為中國傳統茶人所推崇,碧螺春、龍井、武夷巖茶、鳳凰單樅等茶類的頂級品種都是長在石縫間。今天就讓小編和大家互相學習關于石介茶具體的相關知識吧。
一.歷代以來對石介茶追捧
(1)在唐朝,石介茶備受追捧。在陸羽看來,最佳的育茶環境是“爛茶”,“陽崖陰林”和其園“野者”。他在《茶經.一之源》,《茶經.三之造》里,兩次都寫到“爛石”之茶,表明了他對育茶環境的傾向性態度。
(2)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朝,茶成為了“舉國之飲”。世風所向,擁有極品好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心理愛好,關乎地位,前途,尊嚴。彌足珍貴,蓋為精品的石縫茶,被蔡襄和宋徽宗等社會主流所鐘愛,影響直抵明清茶事,成為千百年來優異茶品產育環境的評判標準。
(3)元朝品飲方式基本保留著唐宋“研茶為末”的遺風。
(4)明代茶風簡約化,千年餅茶和唐宋奢侈繁復茶風已經不是社會的主流。盡管如此,明代很多達官貴人依然崇尚石縫茶。
(5)清代茶習,基本沿襲著明朝的清飲,卻誕生了康熙,乾隆兩位嗜茶的皇帝。統治者的好惡,很大程度決定了一種文化的興衰。而在清朝的茶著和茶詩里也不難發現,在清人心目中,依然傳承著流行千年的“茶出石介真仙骨”的茶藝價值觀。而清朝的統治勢力于順治時到達云南,皇室之嗜茶,使普洱茶很快進入了皇宮,并被正式列入為貢茶。

二.云南石介茶的產地源頭
云南名木古樹之石介茶,正是生于亂石之中,源于“萬石相間之所”的特殊茶品。它產于世界著名茶鄉云南臨滄市臨翔區,其母巖多為砂巖,紫色砂巖。土壤主要為砂壤,紅壤,紫紅土,稻田土等,各類型土壤的風化和熟化的歷史也最長久,具備高產優質茶園的土壤特征。其優勢在于:
(1)叢生石陣,土夾亂石
(2)土層深厚,質地疏松
(3)土壤砂,粘適中
(4)土壤水分,空氣,固相顆?!叭啾取眳f調合理。
而石介茶正采制于云南省級茶樹良種-----邦東大葉茶。邦東大葉茶屬于茶樹品種分類中的“晚生種”。植株高大,自然生長可達9米以上,樹姿開張,品質優異,香氣獨特,滋味濃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類。
石介茶的原料,均采摘于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古樹茶。普洱茶不屬于追求高香鮮爽的綠茶,貴在“陳香”。因此,以氨基酸為主的“含氮類”化合物在普洱茶品質哩不是最重要的判別指標,普洱茶更重視“含碳類”化合物,如糖分和茶多酚等。
(1)一般來說,幼年階段和成年階段的早期茶樹,以“氮代謝”和“營養生長”為主,表現為芽葉生長繁茂而花果少,這類茶青加工出來的茶,品質香氣和鮮爽度都高,但滋味的甜滑厚重度稍低。
(2)處于成長后期和衰老期的茶樹,它的代謝是以“碳代謝”和“生殖生長”為主,茶樹花果繁茂,莖葉生育能力相對較弱,這類茶青加工出來的茶,滋味特點甘甜黏滑,苦澀較重但生津回甘,喉韻悠遠。這是老茶樹樹體碳代謝旺盛,含碳化合物總體含量高,鮮葉哩含糖分和茶多酚高的必然結果。也是福建茶區生產鐵觀音選用樹齡較低的茶樹,追求氮代謝產物,云南普洱茶追求碳代謝產物的科學依據。

三.邦東大葉茶鮮葉中對石介茶品質影響較大的物質
1.茶多酚
鮮葉里的茶多酚大多數具有明顯的苦澀味,含量高的鮮葉制出的成品茶滋味苦而鮮爽。
2.氨基酸
氨基酸是重要的滋味物質,決定著茶葉香氣和滋味的鮮醇程度。因此,石介茶不主張采摘粗老的鮮葉,不選用“清明節”以后的茶青。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和茶葉品質基本顯負相關。茶葉中的淀粉和糖分含量,隨著新生枝梢葉片成熟老化而增多,利用相對粗老的鮮葉可以加工出滋味甘甜的茶葉,但是鮮靈度和濃醇度也會隨之下降。因此石介茶鮮葉選用標準是幼嫩的一芽兩葉,而非一芽三四葉。

四.石介茶的茶品及其特點
優質的石介茶外形條索緊秀重實,色澤烏潤,嫩莖暗紅,內質獨特,以“蘇(紫蘇香型)鮮香,湯清(剔透,色純正)苦,味甘滑(黏滑),澀而津,喉韻長”號稱五絕,傲視群雄。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