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產業發展是個長期的過程,要避免大起大落、熱情忽高忽低。那樣的話,既會傷害產業,又會傷害茶農的積極性,普洱茶的產業歷程可見一斑。近年來,云南省普洱市政府花了很多精力,投入很大資金來發展茶產業,讓當地茶企致富、茶農致富,使產業走出低谷,得到復蘇,創2011年茶葉產值36.4億歷史新高。日前,記者就普洱市究竟在茶產業這條路上作了哪些探索,怎樣科學發展普洱茶產業等,采訪了云南省普洱市副市長盛軍。
記者:普洱市茶產業是怎樣走出低谷的,突破口在哪里?
盛軍:在2008年普洱茶產業低迷時,就普洱茶產業如何發展,我們市委市政府專門開了個務虛會,時間長達3天。就普洱茶下一步怎么走達成了共識,就是應該走科技創新之路。
為什么要提出科技創新呢?當時考慮:我們云南這樣大的茶葉面積,這樣大的茶葉產量,處在茶葉初加工階段,如果不提高附加值,沒有利潤,企業就不愿意介入。沒有企業介入,就不能實現標準化、工業化、科學化的發展。所以,普洱市就非常巧妙地運用科技創新這根杠桿來撬動普洱茶產業。當年政府就拿出數百萬元來搞科技創新,引導企業走科技創新之路。
記者:具體措施有哪些呢?
盛軍:茶流傳這么多年,除了文化和口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功效。在宣傳茶的功效上,普洱茶為其他茶作了一個示范。云南省政府拿出6000多萬,普洱市政府拿出1000多萬,來做普洱茶的功效的研究,做茶產業的整合和引導。有了研究成果,及時開新聞發布會,用數據說話,科學地引導和進行科學的宣傳,讓大家理解放心。同時也針對產業存在的潛在危機,進行科學攻關。采取科學措施,預防可能出現的潛在危險。比如針對農殘,當時普洱市政府認為茶葉發展的最大瓶頸有幾個,其中質量安全問題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也是一個消費者非常關心的問題。于是,在2009年出臺政策,市委書記、市長和各縣委書記、縣長簽訂協議,來改造生態茶園,在茶園里種樹種草種花。
記者:為什么要在茶園里種樹種花草,其意義何在?
盛軍:我們知道,只要是單一的樹種,一定要長蟲,這是生物規律。改造后的茶園,有了生物多樣性,相匹相配,有蟲子就會有蜻蜓,也就會有蜘蛛有鳥,形成一個生物鏈。通過這樣的生態鏈改造,從根本上解決不上農藥化肥的問題。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