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循環經濟模式是對傳統生產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普洱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可循環、可利用、可再生的模式,依靠生態型資源的循環發展,使普洱茶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上一個新的平臺。
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enneth Boulding)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他認為循環經濟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系統內,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經濟,轉變為依靠于生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廢棄物、污染物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經濟,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必然導致資源的短缺、枯竭和環境污染。而循環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所構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經濟,是一種自然資源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污染物低排放、乃至零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梢?,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1987年7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了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為: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這個定義鮮明的表達了兩個基本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二是發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人的發展??沙掷m發展的基本思想是我們不僅要注意經濟增長的數量,同時要注意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主要的標志是資源能夠永續利用,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沙掷m發展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社會進步,人類在教育、健康和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權利。
現在云南普洱茶產業的發展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尤其在茶樹的管理上,由于茶農對于經濟效益的渴求,必將大面積施用肥料,這樣就會使得茶園土壤的結構遭到一定的破壞。同時,由于害蟲的抗性越來越強,噴灑農藥的濃度也會越來越高。在普洱茶加工中也會受到茶廠(茶場)環境的影響,在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都可能出現一些污染問題。這種掠奪式的開采資源和不計后果的生產,必將使得普洱茶產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尤其今年普洱茶價格的大幅“跳水”,使得循環經濟逐步提上云南茶葉發展的新日程,由此可見,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普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加刻不容緩。
1、循環經濟的概述
近年來,循環經濟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中一種新型的資源利用模式與理念,正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已成為國際社會經濟發展潮流和趨勢。
循環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把清潔生產、資源及其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循環經濟型生態農業就是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從而達到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系統,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和產品生命周期中減少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和減少廢物的產生排放量,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吳季松把循環經濟的3R理念——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擴大為5R理念,也就是在3R基礎上,加上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復(Repair) 2個理念。這一提法于2005年3月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思想者論壇”上交流,得到與會者的認同。它體現了新的資源觀、生態觀和價值觀。
1.1新的資源觀
改變了我們傳統認識中的資源概念,使資源概念擴大化,將自然、社會、環境和經濟等因素一道歸納在資源的范疇。將這些所有的子元素共同合并在一個大的集合中,其中的某一個元素發生變化就會使得整個集合發生質的改變,我們必須科學的組合集合中的每一個元素,使之充分發揮它的作用。
1.2新的生態觀
和我國過去實施的先發展后治理的方法相比,它從源頭上防治環境被污染,不單純強調技術進步,而且將制度、體制、管理、文化等因素通盤考慮,注重觀念創新和生產、消費方式的變革,是一種積極、和諧且可持續的治理范式。
1.3新的價值觀
以前人類對于自然得價值觀是征服自然,駕馭在自然之上,這樣就使得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變得不和諧,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結果就是使得人類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惡劣。而循環經濟是基于環境資源價值觀,把發展活動所創造的經濟價直與其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和環境價值相統一的觀念。
2、普洱茶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2.1茶園基礎較差,無性系茶樹良種少
云南省現有茶園大部分建于20世紀90年代以前,由于忽視建園質量,加上管理租放,重種輕管,重采輕培,有些甚至只采不管或只采不養,樹勢衰老較嚴重;同、時無性系茶樹良種是發展循環茶產業的關鍵和基礎,但無性系茶樹良種普及率仍較低。同時,由于建園較早,茶園所在位置,以及建園的原則等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例如,大部分茶園都沒有建蓄水池,這樣與現有循環經濟的要求出現了背離,在今后的建設中,改造茶園將是發展茶產業循環經濟的基礎。
2.2茶廠(茶場)選址與生產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
云南省現有茶廠(茶場)都是按照以前的標準建立起來的,由于近年茶產業發展迅速,茶廠(茶場)的發展也急需調整。對于附近的污染源尤其要重視,為使茶廠(茶場)清潔化生產,機械化生產,對于要淘汰的的機器的要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處理,優化資源配置,最大的發揮該廠(場)的生產效益。而對新建茶廠(茶場)的要求,就更要符合國際標準,嚴格按照HACCP的要求,對于關鍵控制點把握正確。這樣才能符合新時代的要求,與國際茶產業充分接軌。在普洱茶加工過程中,曬青毛茶的加工中,曬干環節值得我們繼續思考,而在渥堆過程中,更要注意衛生的影響。
2.3在普洱茶銷售的過程中存在污染
在銷售的環節中,最重要的避免消費者直接用手接觸產品,消除不必要的污染。還有部分普洱茶是銷往農村或者是邊遠山區,在運輸的過程中,由于山路,運輸時間長等原因,可能出現一定的污染,這就要求運輸人員的運輸過程中一定注意控制污染源,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在銷售中,還要注意擺放的位置,不要放在路邊,也不要放在有異味的環境中等。
在普洱茶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直到本世紀才逐漸被人類所重視,更由于茶樹生長周期性長,一般實生苗要3-5年才會有產量,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人們不可能對原有茶園進行大幅度的改造。而茶廠(茶場)在原有的廠址下,也不可能有較大的變動,只是在新的設備、作業流水線有一些較大的改變。在包裝、運輸以及銷售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傊?,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還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我們只有在生產實踐中間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普洱茶發展的可持續問題得到改善。
3、發展循環經濟模式促進普洱茶生產
循環經濟是基于生態學的觀點,借鑒生態學的原理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得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普洱茶生產就是要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原理,運用生態系統中生物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原理,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吸收現代科學成就,因地制宜,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統一的普洱茶生產的生態體系。
循環經濟要求所利用資源大部分是可循環利用的或可再生的,產品經使用后可以通過回收、再生等方法處理,只產生少量的廢棄物或不產生廢棄物;在生產中還要求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盡可能利用高科技,盡可能以知識投入來替代物質投入。在茶樹的栽培管理過程中,要充分的施用有機肥,還可以使用昆蟲性信息素來治理茶園害蟲,對于茶園病害最好使用生物農藥,使茶園環境避免后天污染。普洱茶在加工過程中可以生產許多有用的產品,可以根據茶葉的品質的不同生產不同的茶產品,充分利用生產資料,使得茶葉生產效益最大化。
循環經濟和普洱茶生產的目的都是實現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贏。大多茶園已經建立幾十年甚是上百年,土壤肥力明顯下降,許多客觀因素制約云南普洱茶的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現經濟增長、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統一。普洱茶生產也是在延長生物鏈和加工鏈的過程中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循環經濟和普洱茶生產共同的目的是有限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和開發,使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使人類在良好的環境下生存。
4、普洱茶產業中應遵循的循環經濟的原則
4.1普洱茶生產的“減量化”原則(Reduce)
減量化原則,即減物質化,為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該原 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在普洱茶生產上應用減量化原則最科學、最靈活的方法就是使用土地減量化、水資源減量化、施用肥料減量化、噴施藥品減量化、使用能源減量化等。力求在普洱茶生產中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浪費,提高生態效益。
4.2普洱茶生產的“再利用”原則(Reuse)
再利用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或以多種方式使用人們所購買的東西。堅持并靈活運用再利用原則,就必須做強普洱茶加工。根據再利用原則的要求,對各類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益廢棄物物(如茶梗、地灰等)進行系列開發,精、深、細加工,從而得到不斷增值,,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不斷增值。普洱茶在加工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絕大數屬于原來普洱茶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和有效成分,如修剪的嫩枝葉、茶籽、茶花等綜合利用,這些都有一定的開發價值,且成本低,技術易掌握。這些工作做好了,不僅加工企業本身不再產生污染,而且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4.3普洱茶生產的“再循環”原則(Recycle)
再循環原則,就是盡可能再生利用或資源化,把廢棄物返回工廠或直接利用。運用再循環原則,大力發展“白色農業”——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 “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比如茶花的利用及茶籽的提取利用,其附加值都比較高。尤其日本等產茶國,利用低檔茶葉或廢棄物加工鞋墊、面紙等,我國利用低檔茶超微粉碎加工成各種茶食品和有的在低檔茶或廢棄物中提取各種有效成分,如提取茶多酚,該產品在世界上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4.4普洱茶生產的“再思考”原則(Rethink)
再思考原則,就是不斷深入思考在經濟運行中如何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廢棄物循環利用最大化。人們對于普洱茶生產有不斷的認識,不斷的改進的過程,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長期的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長期堅持,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發展,以追求達到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和更多勞動就業的實際效果。
4.5普洱茶生產的“再修復”原則(Repair)
再修復是建立修復生態系統的新發展觀,根據茶葉本身的屬性,以及生產的基本原理,對于其生產的一系列過程進行修復,以求達到茶葉生產中資源的合理配置,達到可持續發展。在普洱茶生產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其達到循環發展的要求,比如對茶園的改進修復,可以使用無性系良種改善種質資源,使得性狀相對一致,利于機械化操作。同時對加工工藝的研究以求改良普洱茶的花色品質等。
5、整體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等一系列文件,可持續發展正式上升為全球戰略。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可持續發展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具體實踐,都對世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是,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如果沒有可供付諸實施的技術路線和經濟增長模式,可持續發展只能化為美好的泡影。在這種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循環經濟模式應運而生。循環經濟模式是在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困境反思經濟與社會發展道路,尋求突破可持續發展資源和環境限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對于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糧食、能源等多元危機的當代世界具有普遍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是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意味著經濟形態的轉變,更意味著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變革,需要從社會制度和文化層面予以保障。所以,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不是單純的循環經濟問題,而是超越循環經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問題。
6、發展循環經濟促進普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普洱茶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在茶業領域的應用,它應保證在茶葉事業的各個環節,使得人類利用茶葉自然資源方面,達到以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并公平地滿足今世后代在茶業發展和環境方面的需要。原始的、傳統的普洱茶生長加工飲用,體現著一種初級的可持續發展,當前, “十六”大把科技興國、可持續發展定為兩大國策,茶葉出口遭遇“綠色壁壘”,只有實現普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重復解決農殘問題。發展循環經濟就是保護環境,對環境質量-負責,從源頭上遏制住日趨惡化的環境狀況,使環境質量向好的方向轉化,從而促進普洱茶的可持續發展。
7、實現普洱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如何構建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普洱茶產業,同樣離不開可持續發展思路,我們國家普洱茶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我國的品種資源優勢,運用綠色生態概念來詮釋循環經濟,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氣候土壤條件和不同的加工工藝,全面實施“5R”原則,來打造新型的普洱茶產業。通過建立可持續發展普洱茶體系來保障普洱茶產業的健康發展。
循環經濟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需要通過制度的保證、輿論的導向、倫理的規范、道德的感召、法制的約束、社會的公正、文化的熏陶、人類活動的有效組織等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循環經濟。只有當人類向自然的索取同人類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的時;只有當人類對當代的努力能夠同人類對后代的貢獻和努力相平衡的時;只有當人類為本區域的努力能夠同時考慮到其他區域乃至全球的利益的時我們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祁峰,男,(1982.7-),籍貫,山西榆次,漢族,2005級碩士研究生,現就讀于云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從事茶樹生理生化及加工工藝的研究。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