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作為普洱市仍至云南省的一件大事,牽動著各級黨委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的心。作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所在地的瀾滄縣及其惠民鎮,積極響應省、市的申遺號召,按要求部署,配合各級各有關部門做好基層申遺工作的落實,以此強化對本土傳統文化的保護,造福一方百姓。自2010年申遺工作開展以來,進展順利。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于2012年9月被公布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GLAHS)保護試點,2012年11月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3月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力爭在2017年能評審通過。
??充分用好申遺條件?高度重視申遺工作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鎮東南部,是公元7世紀布朗族先民遷徙到景邁山地區發現茶葉并在森林中馴化、栽培,經過千余年發展形成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為依托、茶文化為特色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現已具有1300多年歷史??梢哉f,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見證了茶葉發展歷史,彰顯著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
根據《保護管理規劃》的說明,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列入世界遺產標準中的三條:一是能為現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二是傳統人類聚居、土地使用或海洋開發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或者人類與環境的相互使用,特別是由于不可扭轉的變化的影響而脆弱易損文化和物質;三是與具有突出普遍意義的事件,經傳統、觀點、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普洱市認為,普洱區位獨特、民族眾多、環境優良,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完全切合習近平總書記“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三大目標定位,是普洱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具體行動,有利于進一步確立云南和中國西南地區作為世界茶葉起源地的地位,弘揚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有利于全面提升普洱作為“世界茶源”的影響力,推動普洱走向全國、融入世界。由此看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是勢在必行,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工作自2010年啟動以來,得到了省、市、縣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領導先后多次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調研并指導申遺工作;國家文物局領導率世界遺產保護司等有關專家連續兩年到普洱景邁山古茶林實地進行調研和指導;省文物局領導掛鉤聯系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經常實地深入進行業務技術指導,及時協調解決保護整治工作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各級相關部門的努力工作下,現已完成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基礎研究和考察論證,提交可行性報告,制訂保護與管理規劃和編制上報申報文本等主要任務,申遺工作穩步有序推進。目前,已確定申報遺產地總面積17704.50公頃(約177平方公里),其中:遺產區面積為7167.89公頃(約72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景邁、芒景、芒云3個行政村范圍內,涉及15個傳統村落,包含景邁大寨、糯崗、勐本、芒埂、老酒房、芒景上寨、芒景下寨、翁基、翁洼、芒洪10個村寨;緩沖區面積為10536.61公頃(約105平方公里),包含南坐、籠蚌、班改、那耐、芒云老寨5個村寨。
??建立健全申遺機構?完善申遺法規體系
為保障申遺工作順利推進,建立健全各級申遺機構,省政府于2014年3月成立了申遺工作協調小組;普洱市于2013年12月調整充實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為常務副組長的普洱市申遺領導機構;2013年12月成立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瀾滄縣調整充實了申遺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宣傳組、保護整治組、政策法規組和專家組的領導機構。同時,成立了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文化遺產管理中心、景邁山古茶園保護管理局、森林公安景邁芒景古茶園派出所,縣、鎮、村三級保護管理機構也逐步建立。
完善申遺法規體系,規范保護條例。2009年以來,瀾滄縣先后出臺了《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關于景邁山的保護決定》、《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古茶樹保護條例》、《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關于保護景邁芒景古村落的決定》等一系列地方性的政策法規,進一步加強對景邁山古茶林、傳統村落等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保護管理;惠民鎮景邁村和芒景村分別制定了《景邁村茶葉市場管理公約》、《芒景村保護利用古茶園公約》,從村級層面提出了管理保護古茶林的具體措施。為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工作的順利推進保駕護航。
??廣泛動員安排部署?深入宣傳營造氛圍
作為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地所在地,瀾滄縣高度重視申遺工作,先后召開了全縣申遺工作動員大會、景邁山景區保護整治工作會、申遺工作推進會、景邁芒景景區民居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及監測工作會議等申遺工作專門會議,及時部署申遺工作,總結申遺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使部門、鄉(鎮)、村組和個人明確職責,明確分工,明確任務,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同時,通過多形式廣泛開展申遺宣傳工作,向廣大群眾宣傳申遺工作的重大意義,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申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編印宣傳手冊、工作簡報、設置宣傳展板、開設申遺專欄,制作專題片、宣傳片,協助拍攝微電影《景邁故事》,15個傳統村落全部開通廣播滾動播放雙語宣傳,縣、鄉、村干部培訓中把申遺內容納入培訓課程之一等,加大對內對外的申遺宣傳力度,爭取更多的人對普洱景邁山古茶林申遺工作的廣泛支持和參與。
??保障申遺工作經費?切實加大保護力度
為保障申遺工作順利推進,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申遺工作經費的投入。自2007年以來,普洱市和瀾滄縣政府共同在惠民旅游小鎮、普洱景邁山古茶林及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項目上投入27933萬元,主要用于規劃編制、環境整治、征地拆遷等工作。積極爭取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翁基、糯崗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已申請到項目資金3850余萬元,目前正在申請芒景上下寨、芒洪大寨的展示利用資金,計劃用于保護規劃編制、民居保護修復、消防設施建設、展示設施建設、景觀恢復整治等方面。
為加大保護力度,瀾滄縣、惠民鎮及相關的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工作組有針對性的分片集中開展保護整治工作;建立完善監測巡查系統,啟動遺產區內的監測和巡查工作;加強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和提升改造工作,嚴格控制民居的建筑風格和外觀,引導群眾拆除不符合傳統民居特色建筑或進行改造提升;引導景邁山居民到遺產區外惠民旅游小鎮新建住房,逐步減少遺產區的人流量和車流量,保持遺產區原有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加大自然景觀保護力度,禁止在遺產區范圍內從事開山采礦、挖沙取土等可能改變遺產區地形地貌的活動,嚴禁擅自移栽、砍伐古茶樹和古樹,嚴厲查處毀林、盜林等違法行為。在遺產區實施退耕還林990余畝,生態恢復造林500余畝,生態茶園改造3萬余畝,劃定公益林6.8萬余畝;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公路改造、電纜線地埋、綠化美化、引水工程、民族文化傳承點、觀景臺、指示牌、標識牌、遺產區簡介牌等工程建設;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制定衛生清潔保潔制度,建立村民自覺清潔保潔的長效機制;加大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行為整治力度,統一制作與古樸民居風貌相近的木桶套,給太陽能熱水器“穿衣戴帽”,讓其與周邊環境風貌一致;加強居民自主保護意識。當地群眾按照基層民主決策程序,在關鍵路口自發設立關卡,禁止外面的茶葉、未審批的鋼筋水泥建筑材料、違禁農藥化肥等流入景邁山。
??把握申遺契機?帶動茶業轉型升級
景邁山古茶林區不僅對原有古茶林進行有效保護,還對原臺地茶進行生態化改造,營造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目前已改造2.98萬畝。原來臺地茶園種植密度大、施用化肥,茶品質上不去,價格低,茶產業亟待轉型升級。為此,瀾滄縣實施試點工程,采取政府每畝補助300元,每畝保留160株原茶樹,新栽遮蔭樹不少于10棵,品種不少于6個,茶園使用有機肥等措施。目前生態茶園春茶每畝產量30公斤左右,每公斤200元,畝產值達6000元。過去臺地茶畝產80公斤,價格20元以下。
芒景村于2007年成立茶專業合作社,首先進行了2000畝示范茶林建設。2010年,芒景村恢復了布朗族林下種植茶葉技術,開始了臺地茶改造。2014年是芒景有機茶認證年,芒洪、那乃村民小組有機茶得到國家認證,芒景村上寨、下寨村民小組等4個小組的茶進行了歐盟認證,生態有機茶為茶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后勁。在景邁山,像這樣的茶葉專業合作社已有49家,有效帶動了當地茶業轉型升級,有效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
??附:景邁山古茶林申遺路
2010年啟動申遺工作。
2012年3月,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申報文本初稿。
2012年6月,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對景邁山古茶林進行的現場考察評估。
2012?年9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GIAHS)保護試點。
2012年11月,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
2012年12月,中英文兩個版本《預備名單提交表格》已填報國家文物局,并遞交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13?年被國際茶業委員會確認為“世界茶源”。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示為省級民族文化保護區;目前正在申報國家4A級旅游景區。
2014年3月28日與省市一道將《申報文本》和《保護管理規劃》上報國家文物局報備。
陳財,普洱茶新銳制茶工程師,1987年03月出生,云南瀾滄人,出生于制茶世家。先后任技術員、審評員、技術科長、總工程師,擁有多年年古茶制作經驗,交流探討。歡迎關注陳老師【微信: 435121 】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