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藤條茶頗受云南茶界矚目,各種關于藤條茶的討論與文章在傳播。而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國公司董事長包忠華提出了將大老烏山打造成“中國藤條茶之鄉”的戰略構想,更是拉開了藤條茶大規模產業化開發之序幕。
對于現代茶產業而言,藤條茶是一種古老的新事物。說其古老,是因為這種茶樹采養模式在云南已經存在數百年,并在清末民國得到大規模推廣,成為當時云南一種主流的茶園種植采摘模式。說其是新事物,是因為解放后云南茶產業走向了與現代豐產茶園接軌的路途,云南傳統的茶葉種植模式被拋棄,藤條茶被歸為落后的生產方式而乏人關注與研究。只有到了普洱茶興起以后,隨著生態健康觀念的興起,老茶園重新受到人們的追捧,于是瀾滄江中游兩岸的雙江、臨翔、永德、景谷、鎮沅等地廣泛存在的藤條茶園闖入人們的視野,人們驚嘆于在現代豐產茶園與原生態放養的茶園之外,云南還擁有這么多樹姿優美,形似柳條或藤條的茶園。在驚詫之余,許多人就對之進行觀察與研究,也就是對這種云茶傳統采養模式進行再認識,以挖掘其歷史意義與當代的價值。
長期耕耘在種植與加工第一線,對藤條茶有深入研究的普洱市資深茶人李琨認為,藤條茶是云南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是古代茶農根據云南氣候條件、喬木型大葉種的特性以及傳統普洱曬青毛茶的制作特點而總結出的一套茶樹采養模式,成為一項中國農耕文化的茶葉園藝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見證。
“茶樹不采不發,越采越發,但光采不養,就會造成過度采摘,不但使茶葉品質下降,也往往會大傷茶樹元氣,甚至會導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長期種茶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適合云南大葉種喬木型茶樹的采養方式,一方面保證了產量,另一方面又通過各種養護手段,保證了茶樹的旺盛生機,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條茶采養方式?!崩铉f。
既然藤條茶是云南茶葉的一種傳統采養模式,那么我們就有必要將之放在云南茶葉種植模式發展變遷的歷史大背景下進行審視,以找到其的歷史地位及其在當代復興的價值。這就是筆者寫此文的初衷。
?
云南茶產業崛起于明清
?
云南是世界茶樹的起源中心,也是人類最早利用與栽培茶樹的地方。但是,千百年以來,云南由于地處西南邊疆,遠離中原文明腹地,被歸為蠻夷之地,與中原發達的農耕文化及商品經濟相比,云南被稱為不毛之地,其所種植與加工的茶葉也被唐人樊綽所著的《蠻書》歸為“散收,無采造法”。由此可見,與中國內地的主流茶區相比,云南茶區的種植與加工水平,以及茶葉商品化程度很低。
云南茶產業真正崛起是在明清兩朝完成的。此前,雖有秦開五尺道,漢武帝征服西南夷,諸葛亮大規模治理南中,南詔與大理國積極學習唐宋先進文化,以及元朝將云南重新收回中央帝國之版圖,并建立云南行省,大規模推行土司制度,中原文化千年來綿延不絕的傳入云南,與印度文化、東南亞文化、藏文化、云南本土文化一起在云嶺大地上交相輝映,使得云南農耕文化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明代以前中原文化只深入影響了云南的昭通、曲靖、滇池及洱海等地,云南茶葉的主產區滇西南地區受漢文化影響不深,使得云南茶產業的發展緩慢,顯得原始落后。
這一切從明代開始改變。從明初起,中央政權就大規模在云南推行軍屯、民屯與商屯,并從江南移民至少250萬人以上來到云南駐屯,開發邊疆,使得云南的漢族人口在明代第一次超過本土民族,讓其變成少數民族。大量漢人的遷居,帶來了先進的農耕、冶煉與制造技術,并盤活了商品交易,整治交通,使得大規模商品流通變成可能。明朝沿襲元朝的土司制度,加大對土司的控制力度,積極引導土司上層人士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在土司轄地大興文教事業,并于明代中后期啟動改土歸流進程。云南古老的種茶制茶傳統與來自中原的先進農耕文化相結合,終于在明代后期結出碩果,以致于成書于1620年的《滇略》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而到了清代,云貴總督鄂爾泰在滇西南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于1729年置普洱府,將古六大茶山從車里宣慰司劃出,先后置攸樂同知與思茅同知進行管轄,并制定貢茶制度,規范商民種植與交易行為,大量漢人涌入倚邦、易武等地種茶、制茶及進行茶葉貿易,使得云南茶葉第一次以普洱茶的名義名滿天下,“京師尤重之”。
我們梳理普洱茶在明清兩朝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普洱茶在明朝后期已經有些名氣,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官府與民間合力對之進行大規模改造提升,不但能做出頂級茶上貢朝廷,還以民間商號(即過去的專業經營機構,為現代公司的雛形)的形式進行專業經營,使得古六大茶山的種植、加工與貿易邁向了專業化的快車道,從而使得普洱茶在乾隆、嘉慶與道光年間大放異彩,成為舉國追捧的名茶。這是普洱茶的第一個興盛期。咸豐、同治年間,由于杜文秀、李文學的回族、彝族、哈尼族、白族大起義,普洱茶的主要北方銷售通道被阻隔,普洱茶一度沉寂了二十多年。到了光緒年間,普洱茶進入了第二個興盛期,在傳統的版納茶區之外,相繼崛起了雙江、鳳慶、臨翔、景谷、鎮沅、景東、瀾滄等新興茶區,這是自瀾滄江下游的傳統老茶區——古六大茶山之后,瀾滄江中游兩岸茶區的崛起。第二個興盛期,橫跨清末民國,一直到1942年日寇犯邊而結束。
目前,普洱茶處于從2003年開始的第三個興盛期。藤條茶作為普洱茶的第二個興盛期高度商品化的產物,主要種植于瀾滄江中游兩岸,為什么云南在清末民國會大面積種植藤條茶,其能給普洱茶的第三次興起帶來哪些福德資糧,正是本文將要探討的主旨。
?
探秘滇西南茶葉的商品化
?
我們梳理云南茶葉發展史,其實也是在梳理云南茶葉的商品經濟發展史。我們知道,一個產業要獲得蓬勃的發展,離不開旺盛的市場需求與繁忙的貿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商品經濟在推動產業的進程。相對于內地而言,云南是邊疆落后地區,茶葉種植與加工水平低下,雖然存在外部的市場需求,但因各地大都處于部落割據狀態,經濟與文化呈現封閉特征,加上交通不便,路途遙遠,戰亂、疾病與土匪等讓商旅望而生畏,在明清以前云南茶葉的貿易量是非常小的,大都是佤族、布朗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德昂族等民族種茶以自用為主,剩下的拿來交易,交易的半徑大都方圓百里而已。囿于當時的條件,一個商品要販賣到幾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以外,要么是珠寶、金銀、絲綢與香料等奢侈品,或者是鹽巴、鐵器等具備稀缺性的生活必需品與戰略物質才行,不然中低檔商品的利潤很難支撐巨大的交易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明清以前,云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雖然寨寨種茶、家家種茶,但都是一小片一小片的零星種植,屬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拿去交易的只在附近地區,種植與加工水平低下,商品化程度非常低,當然也有貴族茶,比如車里宣慰司、雙江勐勐土司用來朝貢、送禮,開展與鄰邦的戰略性貿易的茶,其價格不菲,但量小,不能代表云南茶葉的整體發展水平。
云南的發展基礎太弱,光靠自己的原始積累,云南茶產業的商品化進程十分緩慢,其要獲得超常規的發展,必須依靠強大的外力,以打破“低度發展平衡陷阱”。元跨革囊,將宋太祖玉斧一揮不要的云南這個化外之邦,重新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而到了明清兩朝,隨著中央統治深入滇西南,部落割據與封閉狀況被打破,漢人及漢文化也大規模涌入邊疆的一個個村寨。尤其是,隨著滇西南的鹽礦、銀礦等礦產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其采用漢人帶來的先進冶煉技術,大量招納漢人礦工與工匠,委任漢人進行管理,于是大量高品位的優質礦料被開發出來,在滾滾的利潤面前,閉塞的交通不再是問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條條向內地及緬甸、泰國與越南運輸礦產的通路被開發出來。滇西南礦產業的崛起必然會拉動一系列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普洱茶就深受鹽礦、銀礦、錫礦之惠,這就是明清兩朝流行的“以礦養茶”的路數。
茶馬古道,在某種程度上要稱之為“鹽茶古道”才更貼切,因為在過去鹽巴與山貨是古道上最大宗的運輸物,接下來才是茶葉。滇西南的茶葉產地往往也是盛產鹽巴的產地,鎮沅、景谷、寧洱的鹽巴給當地帶來了滾滾利潤,也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而名滿天下的古六大茶山,主要是石屏人在拓殖,其深度開發茶產業的本錢就有許多來自其在滇南蒙自、個舊、開遠一帶經營錫礦??傊绣X了,才談得上消費與投資,有了錢就可以購買更多更好的茶葉,來提高生活水準,也會重視藏區與京城的普洱茶外部市場需求,從而投資茶山,開辦商號,按照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茶品,并響應官府的號召,商人們集資修路修橋,方便鹽巴、山貨與茶葉的運輸。
云南的茶葉一直到現在都呈現一個特點:遠離銷區,運輸成本高昂。為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走粗放式的道路,以低價來行銷天下,云南銷往藏區的緊茶,銷往西北的綠茶,銷往北方市場的花茶(以云南烘青茶為茶胚)都走的是價廉物美路線;另一個是走高端的名茶路線,倚邦、易武向天朝瑞貢的普洱茶,就將高端玩到極致,光制作貢茶的鮮葉就要“五選八棄”(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葉、選茶枝;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食蟲、棄色紫),把普洱茶做成奢侈品,極大提高了其的附加價值,而民間的商號對于內銷與僑銷的圓茶也精工制作,將之做成中高端茶品,走上流路線,如今古樹純料市場的崛起,不過是滿清民國的普洱茶高端市場在當代的復興。
這兩種做法,是從產品發力的,一個采取的是降低生產成本來沖抵運輸費用,另一個是大幅度提高茶品的附加值,而讓運輸成本不再是問題。而直接降低運輸成本之舉措,深度改變了普洱茶的種植、加工與貿易版圖。
縱觀清末民國普洱茶的第二次興盛,我們可以發現,其種植、加工與集中交易的重心已經從易武與寧洱轉移到其他地方。先是加工與集散地遷移到思茅,何以故?因為思茅有海關,彼時普洱茶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海關借道法國的殖民地——越南出境。后來思茅鬧瘟疫,普洱茶的加工與集散地就轉向了勐海、小景谷、下關、臨滄等地。轉向勐海,是因為普洱茶邊銷藏區找到了借道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緬甸、印度這條全新的道路,從勐海裝茶,經過打洛,就進入了緬甸的景棟,然后就可以通過緬甸便捷的公路、鐵路與水路運輸,從伊洛瓦底江口入海,再海運到印度、西藏。而轉向小景谷、下關、臨滄等地,是因為其在地理上更靠近藏區,可以節約運輸時間與成本。
普洱茶的第二次興盛,為什么勐海與瀾滄江中游的茶區會崛起,主要是降低運輸成本使然,在距離普洱茶最大銷區——藏區最近的地方種植、加工茶葉與集散茶葉,從而興起了雙江、鳳慶、臨翔、景谷、鎮沅、景東等普洱茶全新產區,也涌現了臨滄、小景谷與下關這些全新的普洱茶集散地。而勐海距離藏區表面上遙遠,但在近現代的交通體系下,可謂曲線運輸大幅降低成本的典范,勐海也因此成為了民國著名的茶葉城與貿易城。
普洱茶的三次興起靠的都是旺盛的外部市場需求,從而推動了產區茶農、商家與政府興辦茶事的熱情,大面積的新茶園被開辟,采用良種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模式,并按照市場反饋信息不斷提升加工技術,生產適銷對路的茶品。千百年來,云南茶葉一直存在強大的外部需求,但囿于當時云南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運輸成本過于高昂,各地部落分散割據,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因此明朝以前光靠云南本土社會經濟的發展很難萌生茶葉商品經濟。只有到了明代,漢人及其文明大規模深入滇西南腹地,而且滇西南各種礦產的大規模開發帶來了滾滾利潤,將古老的邊疆地區迅速拖進商品經濟社會。在礦業這個支柱產業的支撐下,滇西南具有資源優勢的茶葉才能得到深度開發,才能在巨額的投入下完成由山貨到名茶的驚人一躍。
?
藤條茶是云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產物
?
藤條茶是一種云南茶葉的傳統采養方式。其的出現,是云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產物。
云南茶葉在自然經濟階段,其種植的可能是數千年前祖先從原始森林里移栽的野生茶樹,經過千百年的不斷馴化成為過渡型或者栽培型茶樹;而且其沒有大規模開辟專業的茶園,而是零散種植于房前屋后,田間地角,乃至大森林里面。這種自然隨意的種植方式被稱為“混農林茶園”,也就是茶樹零星種在農田與樹林里,其充分體現了茶葉商品化程度不夠,種植方式落后,產量低下,加工簡單粗糙,老百姓種茶樹以“自用為主,交易為輔”。滇西南茶葉的商品化發軔于明朝,在清朝雍正與乾隆年間已經實現了充分的商品化,這就是普洱茶的第一次興起,其核心產區就是古六大茶山。今天,有專家指出,易武的茶葉之所以滋味柔和,乃是經過許多代選育的結果,這就是茶葉種植先進地區廣泛采用良種的表現,而布朗山的茶之所以更苦澀厚重,乃是其屬于茶葉種植落后地區,種植的都是原生茶種,植株選育代數不夠,也就是說人工馴化程度不足,其茶更體現原始的野性。
古六大茶山作為早期的商品化茶區,其雖然采取當時的良種與先進的種植技術,但還帶有濃厚的“混農林茶園”的痕跡,也就是茶樹還是跟農作物混種一起,或者直接種在森林里,只是其的種植密度與規模要遠遠高于自然經濟條件下的茶園。到了清末民國,普洱茶進入了第二個興盛期,瀾滄江中游兩岸的新茶區被開辟出來,這些大面積開辟的新茶園采取了當時最先進的滿天星純茶園種植方式以及藤條茶的采養管護模式。滿天星純茶園,改變了過去將茶苗種在農田與樹林里的模式,而是專門開辟只有茶樹的純茶園,而且每畝種植密度達200—600株,遠遠高于“混農林茶園”每畝100—200株的種植密度。純茶園的出現可以大幅度提高茶葉的單產,而采用藤條茶的采養管護模式,既可養樹,又增加了產量。滿天星純茶園與藤條茶采養方式的出現,喻示著云南茶葉進入了高度商品化時期。
今天,我們沿著瀾滄江而下,在中下游兩岸的普洱茶主產區,可以將版納茶區劃為明清老茶區,而將中游兩岸的茶區劃為清末民國崛起的新茶區。這并不是說新茶區的茶都是光緒年間及以后種的,而是說當地大規模種茶,進入茶葉商品化時期是在清末民國。我們知道,新茶區擁有巨大的后發優勢,其可以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良種與種植技術。無論是臨滄的鳳慶、臨翔,還是普洱的景谷、景東、鎮沅都有引種當時聲譽最佳的勐庫大葉種的經歷,而且這些新茶區開辟的茶園許多就是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滿天星種植法與藤條茶采養管護方式。于是我們看到,云南現存采用藤條茶采養方式的茶園大都集中在瀾滄江中游兩岸茶區,遍布在雙江、永德、臨翔、景谷、鎮沅、景東與瀾滄等地。而易武采用藤條茶采養方式的很少,可能當地老茶園多,已經形成自己頑固的傳統,對新生事物學習的動力不足。至于版納的勐海茶區也沒采用藤條茶采養方式,可能跟勐海的古茶園主要是哈尼族、布朗族與拉祜族在種植,這些民族都把茶樹當做“懶莊稼”,千百年來形成了粗放式管理與采摘的習慣,而藤條茶這種需要辛勤付出勞動的模式很難適合他們。
這也可以在藤條茶種植中心地區雙江找到例證。勐庫的古茶主產區分為西半山與東半山,在清末民國,東半山已經漢化,茶葉商品化程度高,故大多采用藤條茶采養模式,而西半山是布朗族、拉祜族、佤族與傣族的地盤,他們受漢文化影響的程度沒有東半山高,大多采用祖輩傳下來的方式種植與采摘茶園。
一言以蔽之,藤條茶區大都位于清末民國新興茶園,主要分布在瀾滄江中游兩岸,其深受漢文化影響,是云南茶葉高度商品化的體現。
?
云南茶園已經發展到第六代
?
要認識藤條茶獨特的價值,必須將其放在云南茶樹種植模式的變遷之中來認識。藤條茶出現在清代,應該誕生于普洱茶第一個興盛期,其是云南本土的農藝與內地農藝交匯影響的產物,而在普洱茶的第二個興盛期,即清末民國,在瀾滄江中游兩岸地區得到大規模推廣。
千百年來,云南茶樹種植模式的發展經歷了6個階段(六代茶園):混農林茶園、滿天星式純茶園、等高條植茶園、密植速成茶園、高產優質生態茶園(含有機茶園)、稀疏留養茶園。藤條茶采養方式流行于云南第二代茶園,即滿天星式純茶園。
以下六種茶園的介紹源自云南茶葉科技專家的總結,筆者對之進行了適當修改。
混農林茶園。這類茶園建立于漢末至清代中葉,是最古老的茶園結構模式和最古老的茶樹栽培農藝技術,茶樹與其他一些林木混種,同時長成,茶樹間距1.67m見方,挖穴單株種植,每畝100—200株。西雙版納、普洱市等地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屬于這種類型。這類茶園以多種植物成分、動物成分、微生物成分組成了生物多樣性,保持了良好的環境。它帶有采集農業的印記,由于生產的需要,先民們把茶樹從森林中遷移出來,在茶樹原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種植,反映出在栽培技術上持有謹慎態度。
滿天星式純茶園。這類茶園大都建于晚清和民國時期,這種茶園模式成分結構單一,單純種植茶樹,無其他植物成分??脤?,順山坡栽種,1—1.67m一株,每畝200—600株。鳳慶、臨滄、云縣、景谷、景東、瀾滄等地的老茶園屬于這種模式。它的產生是由于商品經濟的巨大發展,經營者要求更高的經濟效益,混林茶、混農茶作為副業性的商品生產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了,必須向主要副業和專業生產轉變,茶樹必須從林子里走出來,茶園中的其他效益低的植物必須清除出去,為在單位面積上少投入、多產出,勢必要增加種植密度,提高管理水平,于是純茶園就出現了。純茶園在我國東南文化與商品發展較早的地區出現較早,在西南較晚。純茶園與大茶區應是同時出現。
等高條植茶園。這種茶園和技術早期可能是在中國東南形成,在新中國誕生后,輸入西南,它是現代茶園結構和農藝的開端。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家把大量科技人才輸送到云南,特別是在毛澤東的“農業八字憲法”的指導下,在60年代開始發展等高條栽、合理密植的新式茶園,這種茶園,從茶樹本身改善了茶園種植結構,第二次提高了密度,每畝種800~1300株,與坡向垂直,等高排列。有的還開了梯臺,提倡在茶園種遮陰樹、防護林,設排水溝,修建道路等,加強了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了單位產量和效益。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中國包括云南所建立的茶園都是這種模式。這一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專業茶場。在云南,這種茶園有70萬畝。
密植速成茶園。上世紀80年代在全省推廣應用。這種茶園是在等高條栽的基礎上,以土肥為基礎、以密植為中心,把握好修剪養蓬采摘的技術關鍵,進一步把種植密度提高2.5—4倍,每畝3000—5000株,以高標準、高質量作建園指導思想,以高投入、快速高產出作建園原則。
高產優質生態茶園(含有機茶園)。生態茶園遵循自然規律,按生態學原理和生態規律建立起來的多成分、多層次、多功能、結構穩定、系統平衡和具有穩定持久的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應的茶園。1986年開始,在云南省茶葉綜合示范區的勐海、瀾滄、雙江、騰沖、臨滄等縣試驗示范。
稀疏留養茶園。2010年普洱市開始嘗試此種種植模式并在全省推廣。其做法是,對密植的臺地茶園施行砍一株留一株,或者砍兩株甚至多株留一株,以減少茶樹的種植密度,在數年內對茶樹不采摘,或者少采摘,盡量讓茶樹自然生長,并廣植覆陰樹,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營造茶樹原生態的生長環境。
通過這六代茶園的逐一介紹,我們可以發現:混農林茶園是典型的自然經濟形態下的茶園,滿天星純茶園是云南茶葉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現的專業化茶園,這兩種茶園都是云南傳統茶園;等高條植茶園、密植速成茶園與高產優質生態茶園,都是云南茶葉與現代豐產茶園理論深度接軌的產物,其從解放初期起一直盛行到21世紀初,云南傳統茶園種植模式被歸為落后的生產方式,大面積的老茶園在低產茶園改造名義下被臺刈;到了2010年,隨著古樹熱與原生態觀念的興起,云南茶葉種植又出現了返祖現象,即返回到第一代與第二代種植模式,現存的老茶園受到追捧,效益不高的臺地茶除了升級改造成現代生態有機茶園之外,還通過稀疏留養的方式將之改造成傳統老茶園模式。
?
藤條茶:云茶傳統采養方式
?
混農林茶園與滿天星純茶園都是云南傳統的茶樹種植模式,前者的優點在于模擬了茶樹的原生態生長系統,屬于典型的放養型茶園,種出來的茶山野韻味十足,缺點在于產量低,很難滿足大規模商品化的需求;后者是針對前者產量不足而專門開發的專業化純茶園,種植密度要大得多,除了茶樹幾乎沒有其他樹木和農作物,并往往將之培養成藤條茶園,做到了采摘與養樹的深度結合,也就是改變云南第一代茶園盡量不進行人工干預的方式,對茶園經常松土、除草與施農家肥,并培養樹形,發揮茶樹的頂端生長優勢,讓其多長生長分枝,增加鮮葉產量。
混農林茶園采用的是自然放養的茶園管護模式,以放養為主,采摘利用為輔,而在滿天星茶園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藤條茶采養方式,做到了采養的有機結合,采茶即是養樹,把樹養好,即是為了更好的采茶,因此其是云茶傳統采養方式的一個代表。
“這種茶樹葉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見,岔枝上長著幾十根上百根又細又軟又長的細藤。一根根細藤的下段也裸身無葉,只有藤條尖頂長著幾個嫩芽和幾片嫩葉,整棵茶樹看上去帶有一種柳樹低垂柔軟的姿貌。雙江人將這種樹上盡是長藤,葉片很少的茶樹稱為藤條茶。藤條茶是靠人工修整培養出來的,將茶樹塑成藤條狀,是雙江清朝時期已有的養培法?!辈栉幕瘜W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雙江》一書中對之作了詳細的介紹。
李琨認為藤條茶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經驗總結,是結合云南大葉種喬木茶樹的生長特性、普洱茶傳統曬青毛料特性以及山區茶區的氣候特點而總結出的一套茶園管護采養模式。他詳細介紹了藤條茶采養法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手法,茲整理記錄如下:
藤條茶基本原理與操作手法(總結人李琨):
1、茶不采不發,越采越發。多采可促進其分泌生長素,刺激茶樹再發芽。故按采養結合方式管護茶園,現實養樹與增產的有機統一。
2、培根塑型
培根:施肥,深翻,松土,挖斷須根,改善茶樹的土壤生長環境。
塑型:實施采芽打頂分杈,建立一級生長枝、二級生長枝、三級生長枝,等級續生生長枝,使生長枝多而不細,密而不亂,建立好樹形,擴大采摘蓬面,確保豐產。
為何要打頂分杈?
云南大葉種茶是喬木茶樹,如果不打頂分杈,它會像其他喬木樹一樣“長高不長蓬,樹大無產量”。
為何建分級生長枝?
生長枝不夠,蓬面少,茶樹生長不健康,產量少。生長枝過多,茶樹吸收不好,供給能力弱,鮮葉小而碎細,外觀品質差,采摘還耗工費時,芽葉數量多,產量(重量)不增,質量下降。
3、富長芽,窮生花
如果土壤有好的條件,好的肥力,好的供給,那么茶樹會多長生長芽,反之產生花芽,使整株茶樹花果滿枝,過早進入繁殖期與衰亡期。一般老百姓采用常翻土,勤施肥,附清除(清除附在茶樹上的寄生物)的方式來進行人工干預,讓茶樹保持旺盛的生機。
4、保生長,抑繁殖
具體方法:頂留葉,側修枝,隱修除。
頂留葉:采摘時,將枝條上的芽葉一次采凈,只在枝條頂部留兩片葉子,到下一撥的采摘時會產生兩個芽,產量就因此倍增。采摘時,壯芽,留葉采;弱芽,連馬蹄將葉片一次清除,減少分枝(留馬蹄會長分枝),以確保頂端能獲得有效的營養供給。
側修枝:建立起來的蓬面,很多會弱化,會衰退。這些衰退的枝條就要修掉,減少其對營養物質的占有,這有利于通風透氣,增加陽光的照射,讓樹體更健康。
隱修除:是指清除隱患,因為每一片葉柄都有一個隱藏芽,大葉片(老葉)制造的養分供這個芽,其多數為花果芽,清除隱藏芽,也就是清除了花果芽萌發機會。
5、耗生長,保持續
鮮葉肥壯的時候,要留養,形成小芽、空心芽的時候要及時采摘,在一天內一次性將一棵樹采完,所以經常有七八個人同時采一棵藤條茶單株的現象。
將芽葉養成熟了再采,這是因為采摘嫩度高的話,茶樹生長素沒耗盡,促使隱藏的芽萌發,品質不高,使茶樹凌亂,缺乏后續生長能力。這些潛伏芽在生長芽與花果芽之間轉換,如果過早的消耗潛伏芽,一旦茶樹發生意外,茶樹再次恢復生長萌發的機會減少。
?
兩種傳統采摘管護方式之比較
?
自2003年普洱進入第三個興盛期開始,云南茶產業迅速向傳統軌道回歸,傳統種植與加工模式得到推崇,其產品附加值不是現代豐產茶園所能比擬。在這種復古風潮下,云南的老茶園受到追捧。
老茶園指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開辟的混農林茶園、滿天星純茶園、等高條植茶園,其跟后來出現的密植臺地茶園有著本質的區別。等高條植茶園也是現代農藝的一種產物,但其屬于從近代農業向現代豐產農業的一種過渡,茶樹種植得還不太密,而且提倡在茶園種遮陰樹、防護林,設排水溝,修建道路等,為茶樹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故歸為云南老茶園的范疇之內。
至于1980年代以后大面積推廣的密植速成茶園、高產優質生態茶園(含有機茶園),都是密植型茶園,其區別在于前者只顧追求產量,而后者在產量的基礎上兼顧了生態健康理念的述求,其屬于云南現代新式茶園的范疇。在原生態觀念的沖擊下,密植速成茶園迅速邊緣化,其加工而成茶葉往往被歸為市場的中低檔貨,高產優質生態茶園(含有機茶園)因為有生態觀念在做底子,其附加值要大大高于前者,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密植臺地茶園通過改造成為高產生態茶園或有機茶園,其將在未來面臨殘酷的市場同質化競爭。
由此看來,品質不但要提升,產量還要下降到適度水平,不能再盲目去追求高產,才是云南茶產業原生態浪潮之主流。于是,我們看到云南現存的80年代以前的老茶園受到人們追捧,明清與民國茶園更是以古樹茶的名義笑傲中國茶之江湖;對于,現存面積最大的80年代以后定植的豐產臺地茶園,人們也紛紛對之進行升級改造,一種是在茶園產量下降不大的情況下將之升級為現代生態茶園與有機茶園,另一種是通過稀疏留養方式將之改造成傳統茶園,通過犧牲產量,打原生態牌,來大幅度提升茶園附加值。稀疏留養茶園,就是云南最新的一代茶園(第六代茶園),其是原生態消費觀念興起以后對臺地茶進行返祖式改造的產物。
老茶園、新興仿老茶園大都采用自然放養與藤條茶采養法兩種茶園管護模式。自然放養模式,主要是云南第一代茶園的產物,其產量太低,就商品化而言,其能作為一種奢侈品存在,滿足少數高端消費圈子人群的需求;藤條茶采養法是云南第二代茶園的產物,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其做到了一定的量產,其適應于云南大多數老茶園以及新興的稀疏留養茶園,適合當做中高端市場的主流來推。
在古樹茶的熱潮沖擊下,按照自然放養模式管理的茶園,由于產量太低,茶農在巨大利潤的誘惑下,往往按捺不住,拼命給茶樹施肥,松土與除草,并把遮陰樹砍了,增加光照強度,促進茶樹的光合作用,以促使茶葉發得更快,更多,而茶農采摘的輪次也在大大增加,留給茶樹休養生息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過多人為干預下,許多非常出名的古樹茶滋味變淡變薄,原始野韻逐漸成為傳說,而古茶樹也因為過度采摘利用而迅速衰老甚至死亡。于是,從2010年起,人們紛紛指責茶農對古茶樹進行過度管理與采摘。同時,藤條茶采養法也從瀾滄江中游兩岸向易武等地傳播,在許多以前自然放養的茶園茶農紛紛學做外面傳來的藤條茶,這也讓許多堅持自然放養概念的茶人、茶商乃至專家,大呼狼來了,藤條茶這個片面追求產量的怪胎,會把云南最寶貴的古樹茶資源徹底毀掉。
許多人只看到了藤條茶增加產量與對茶園進行深度干預的一面,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科學合理的干預,是云南先人在農藝方面的智慧結晶。云南茶園從第一代混農林茶園向第二代滿天星純茶園過渡之時,我們的先民已經找到了一種合理的人工干預,升級了很難量產的自然放養茶園。到了21世紀,云南茶葉掀起了復古之風,我們不但要大力弘揚自然放養的價值,更要認真繼承與發揚藤條茶采養法,因為其更能代表云南茶葉發展的主流。
當自然放養模式遭遇不能量產瓶頸,要量產必須過度管護與采摘之時,我們是否該回到云南第二代茶園的傳統去,其采用藤條茶采養法,做到了“既增產,又把茶樹養得生機勃勃”。因此,當自然放養茶區紛紛學習藤條茶之做法時,其實是一種歷史進步,藤條茶作為云茶傳統采養法值得在全省大面積推廣,其不但可以用在老茶園上,也可以用在臺地茶園的升級改造上,將之改造成稀疏留養原生態茶園。
當然,傳統也有不足的一面,比如滿天星純茶園只種茶樹太過于單一,其可以學習云南第三代茶園——等高條植茶園的優點,在茶園種遮陰樹、防護林,設排水溝,修建道路等,加強了水土保持功能,以改變純茶園單一的種植結構,使得其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更加彰顯。還有關鍵的一點,藤條茶園怎樣做好采與養的平衡關系,這一方面我們要繼承好傳統,另一方面也要運用新知識新技術對之進行升級改造,通過不斷的揚棄,使之更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此外,對于茶農不嚴格遵循藤條茶管理原理與操作手法之行為也要進行大力引導,比如藤條茶一年最好只采三次,盡量不要超過四次,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養樹,可是許多地方的茶農一年常常采四到五次,這就會造成茶樹過早衰弱甚至死亡。
堪稱藤條茶問題專家的李琨說:“采用藤條茶采養方式,只要根部不出問題,茶樹就一般不會出問題。根部出問題往往是由于土壤板結、干旱與水澇,只要管理到位,一般可以避免?!?/p>
相關熱詞:普洱茶
藤條
傳統
云茶
傳統
采摘
價值
延伸閱讀:
· 普洱茶漲跌行情與游資炒作潮之間的關系08-19
· 大益起伏 普洱茶沉浮08-20
· 普洱茶在加拿大市場潛力大01-01
· 普洱茶在05年01-01
· 展望2013年云南普洱茶前景01-01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