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是什么?
?
江湖首先是人類生存的地理空間,有大江大湖縱橫之地,必是文明昌盛之邦。普洱茶是幸運的,因為其不是山溝里的事業,而是江湖意義上的事業。從瀾滄江到昆明的滇池,從珠江源曲靖到珠江入??趶V州、香港,普洱茶沿著江湖奔流不息;那一條淺淺的臺灣海峽,何嘗不是中華的內湖,兩岸三地一起演奏一曲普洱茶版的笑傲江湖。
?
江湖其次是物質與文化的傳播通道。有江湖,可得舟楫之利。在明清,普洱茶沿著茶馬古道邊銷藏區,瑞貢京城;到了民國,普洱茶沿著滇越鐵路、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銷往南洋與西藏。而解放后的普洱茶是江湖的事業,“珠江水泡普洱茶”就是普洱茶在當代發展的最好隱喻。普洱茶產在云南,藏在香港,興起于臺灣,盛于大陸。一條珠江發源于云南曲靖,蜿蜒數千里,奔流到南海之濱。云南在珠江的這頭,廣東、香港、澳門在珠江的那頭。一部普洱茶的當代史,無疑就是一部怎樣用珠江水泡普洱茶的歷史。2006年,泛珠合作論壇舉行,云南省長徐榮凱用“珠江水泡普洱茶”來形容滇粵合作的關系,可謂神來之筆。是年,云南茶企昌泰贊助了該論壇,推出了泛珠紀念茶。瀾滄江是普洱茶的母親河,滇池是普洱茶的母親湖;而珠江則是普洱茶發揚光大之河,臺灣海峽(中華內湖)則是普洱茶復興之湖。
?
江湖最后是人的江湖。寂寞的江湖因為人類的活動而熱鬧起來,上演了一幕幕悲歡離合、恩恩怨怨與是非成敗。普洱茶曾居廟堂之高,被列為穩定邊疆與賺取外匯的特種茶,現在普洱茶告別了國家重要戰略物質的角色,可謂處江湖之遠。遠離政治的普洱茶,進入了21世紀在經濟領域越來越發揮其影響力。脫離國家管制的普洱茶,是完全放開市場的商品,可謂徹頭徹尾的江湖事業。這是一個鴻蒙初辟、浩蕩無邊的江湖,自由的江湖,無數兒女投身普洱江湖,意欲揚名立萬。他們帶著自己對普洱茶的獨特見解來了,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做普洱茶,于是一個個江湖門派由此誕生,華山論劍由此上演,大家都或熱鬧或寂寞地等待“笑到最后的那天”。
?
也許,普洱茶不是一個簡單的茶,而是一個極具包容的茶,是一個文化的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于俠客來說,江湖的競爭是你死我活的,干的是刀口舔血的營生,不打斗個第一出來,讓某個門派一統江湖,當上武林盟主是不會罷休的。但普洱江湖不是這樣,其雖然也有刀光劍影的俠客氣質,但更多洋溢其間的是文人氣質。溫文爾雅的過招,潤物無聲的感化,有容乃大的競合,求同存異的發展,就是普洱茶被文化的結果。
?
這是你我的江湖,文化的江湖,盛世興茶的江湖!
?
上篇:江湖源流考
?
普洱江湖源遠流長,上古可以說起商周之際,武王伐紂,濮人獻茶;中古可以說到唐代《蠻書》的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近古可以說到明代人所記的“士庶所用皆普茶”。到了清代關于普洱茶的史料要多些,但阮福的《普洱茶記》也只有短短的800余字。從故紙堆中,我們很難還原一個完整的普洱江湖。古代的普洱江湖我們只能停留在傳說與想象之中,如果要活靈活現去描述只能是小說家言,歸為杜撰一類。只有到了民國,在李拂一、方國瑜諸先生的努力下,普洱茶才給世人留下了較完整的面貌。從史料的角度而言,普洱茶只有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才進入了江湖時代,以前更多停留在神話與傳說時代。真實記錄的一鱗半爪往往湮沒在“孔明興茶”等傳說之中,茫不可考。
?
從傳說到現代,普洱茶走了3000年。從民國到今天,普洱江湖的歷史不到百年。普洱茶的第一次興起是在易武。隨著車里宣慰司在順治年間的內附,雍正年間的改土歸流,遙遠的邊疆與中央的聯系第一次變得緊密,中原文化源源不斷進入古老的六大茶山,江西人、石屏人、四川人的大量遷居,帶來了先進的制茶技術和商業文明,普洱茶得以脫胎換骨,成為了名重天下的云南特產。遺憾的是,關于這個輝煌時代之記錄是很少的,留給后人的只是云遮霧罩的謎團?,F代人要還原那段歷史,除了猜想,沒有更多的辦法。
?
普洱茶的第二次興起是在勐海。為什么是勐海,很簡單,因為其鄰居緬甸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那時的緬甸是東南亞最富庶的,毗鄰緬甸的勐海傳進了許多西方的東西,比如有人穿洋服。彼時的勐海不是落后的代名詞,而是龍云治下的云南的一個開放的典范。傳統的茶馬古道已經衰落了,普洱茶在勐海匯集,通過英屬緬甸相對便捷的公路、鐵路與水路運往南洋,或者轉口印度運往西藏。勐海是當時令人矚目的貿易城與茶葉城,連四大家族也垂涎這塊流淌著奶與蜜的地方。蔣介石借追擊紅軍打開了龍云之獨立王國的大門,繼而借助抗戰之機將觸角伸向了云南的經濟。云南的礦山、鴉片(云土)是龍云的經濟命脈,茶葉的分量也不可小覷。于是,四大家族控股的中茶公司就于1939年正式進入勐海設立佛海茶廠,意欲控制云南茶葉經濟的意圖昭然若揭。此時的普洱江湖,是地方實力派與中央利益集團角逐的江湖,是號級茶的江湖,是古老傳統制茶文化與近代制茶文化相碰撞的江湖。普洱茶的現代萌芽就發軔在這個時期。
?
普洱茶的第三次興起是在臺灣。1940年日寇入侵東南亞,普洱茶南下的通道被堵死,普洱茶的第二次興起就此夭折。旋即又是解放戰爭,等到戰爭平息可以安靜發展經濟了,中國又走上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并推行計劃經濟與統購統銷政策。因貿易而興起的普洱茶,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被限制在寥寥四家定點生產廠家進行生產,然后被中茶云南公司統購,銷往香港,以換取寶貴的外匯。這時的普洱茶是香港底層百姓的口糧茶,作為廉價的菊花普洱供應茶樓。這個時期的江湖故事很少,除了邊銷西藏外,也就是“兩點一線”而已。云南有幾家茶廠在生產,香港許多茶樓在賣菊花普洱,這就是“兩點”。而“一線”呢,就是通過貴昆鐵路、京廣鐵路等鐵路線把茶葉運到香港。
?
這期間,有兩件事深度改變了普洱江湖的未來。第一件就是普洱熟茶的出現。香港人有喝陳茶的習慣,但茶商收購的茶往往是當年的新茶,有聰明的商家就通過加水增溫的方式來加速普洱茶的陳化。這就是今天熟茶與港倉茶的濫觴。廣東茶葉公司借鑒香港人做舊的方式,通過改進工藝摸索出一套較完整的成熟工藝。1973年,中茶云南公司派昆明茶廠、勐海茶廠的技術人員到廣東取經,再經過本土的實驗,終于奠定了熟茶工藝的基礎。由此可見,普洱茶作為貿易的產物,必然受到銷區市場的推動。在某種程度上,是銷區改變了普洱茶的歷史進程,把普洱茶塑造得面目全非。比如,在滇西南,普洱茶是作為當地的一種綠茶在生產,人們經常喝的也是當年的新茶,而到了銷區,不管是藏民還是港民,都形成了喝陳茶的習慣。道理很簡單,在古代交通不便,加上缺乏保鮮技術,茶葉經過千里迢迢運到銷區,肯定大多變成舊茶了。因此,從一開始銷區的人就被迫接受舊茶,也因之創造了一套制作和品飲舊茶的體系。茶葉貴新的傳統被推翻,這是銷區對茶葉的再定義,產區也因此接受了來自市場的反饋,開始生產能夠越陳越香的茶。
?
另一件事就是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公報,宣布香港將于1997年回歸祖國。這在香港引起了恐慌,尤其是隨著1997的臨近,很多港人處置了財產移居它地。許多深藏倉庫的老茶被便宜處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流入了臺灣。當時,臺灣正流行紫砂壺熱,一些聰明的人就想普洱茶性不但適合紫砂壺,而且能越陳越香。如同珠江水適合泡普洱茶一樣,臺灣人一不小心用紫砂壺來裝普洱茶,就無意中打開了普洱茶的潘多拉魔盒,開啟了興起在臺灣的歷程。普洱茶在藏區是少數民族的粗枝大葉飲料,在香港是引車賣漿者的口糧茶,只有到了臺灣,普洱茶因為要配得上價格炒得很高的紫砂壺,一些臺灣文人就為普洱茶尋找文化依據,為之注入尊貴的藍血。于是,在其努力下,普洱茶的越陳越香的理論得到系統闡述和傳播,號級茶、印級茶的譜系得以構建,生態價值得以彰顯,品鑒收藏文化得以確立;普洱茶成為能喝的古董,能夠投資獲利的東西。
?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993年。這一年在普洱茶的歷史上舉足輕重,因為這是兩岸三地普洱茶人交匯的開始。在此之前,除了中茶云南公司的人員之外,香港、臺灣人不知道云南,云南人不知道臺灣、香港,普洱茶的生產、品飲收藏與文化體系建設分別在不同的地區醞釀,各地對普洱茶的認識都帶有極大的本土化特色,由于缺乏交流,偏見盛行。1993年,思茅地區(普洱市前身)舉行了第一屆中國普洱茶節,兩岸三地,甚至韓國、美國等地的茶人應邀前來,并舉行了普洱茶國際研討會。產區與銷區第一次深度對接,各種流派與觀點在碰撞。從這一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港臺人深入云南的山區開始普洱茶的尋根之旅,云南茶人也第一次打開山門,接受港臺之風熏陶。文化碰撞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兩年之后的1995年,當時參加國際討論會的鄧時海教授寫出了《普洱茶》這本普洱茶文化的奠基之作。這也標志著普洱茶進入了文化時代,進入了臺灣茶人唱主角的時代。
?
也是在1995年,臺灣茶人跟易武的老鄉長張毅合作,嘗試用古法石模制作古樹茶餅。這是失傳數十年的號級茶在現代的復興,其意義堪比熟茶在1970年代的誕生,1996年“真醇雅”號的誕生,1999年易昌號的橫空出世,宣告古純時代的到來。
?
從90年代開始,普洱茶就興起于臺灣,但真正托起普洱茶第三次復興大旗的不是臺灣人,而是廣東人與云南人。從2003年開始,前者貢獻了芳村茶葉市場、東莞藏茶基地,而后者牢牢把握原料與生產的上游優勢,普洱茶產業鏈就在云南這個產區與廣東這個銷區之間進行循環,而香港、臺灣的地位日益邊緣化。普洱茶注定是盛行在大陸,先是在云南與廣東的落地,然后向廣袤的中國腹地,尤其是北方滲透。
?
要談論普洱茶的江湖門派,我們必須從解放后普洱茶的產銷格局之變遷談起,以普洱茶的第三次復興作為背景,以兩岸三地作為支點。普洱江湖的門派,都是兩岸三地貢獻出來的。
?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普洱茶界之所以出現那么多門派,乃是傳統與創新的產物。要談論傳統,我們就要知曉兩岸三地各有什么傳統,比如云南的傳統是原料與生產優勢,在此基礎上就出現了大廠派與古純派。前者是計劃經濟年代的遺澤,比如勐海、下關、中茶皆享用了巨大的歷史遺產,具有競爭的先天優勢。而古純派,是1995年以來,港臺人深入古老的茶山,與云南人一起探討用古法制茶的結果。這是云南作為普洱茶的產地,在新時代創造的最新傳統,以原生態的名義占據了后天的制高點。而香港具有藏茶的傳統,在過去茶葉是藏在香港的,其也因此創造了獨步天下的港倉絕技,在香港放一年的茶等于在昆明放三年,而且在滑潤度方面讓干倉茶望塵莫及。臺灣走的又是另一條道路,在文化、古純方面開辟了普洱茶的全新局面。臺灣作為后來者,在倉儲方面無法與香港競爭,在生產方面無法與云南的大廠競爭,于是其就走了文化行銷的差異化道路。廣東作為后來新興的最大消費市場,緊抓投資與消費這兩個環節,利用芳村茶葉市場的巨大集散力量,把普洱茶向全國進行配送。同時,其作為后來者,沒有香港那么多老茶,于是一方面弘揚干倉茶的概念,把港倉普洱說成是腐爛變質的濕倉茶,提倡大家都來喝干倉存放的健康普洱茶;另一方面,效仿香港倉打造東莞倉,目前東莞的藏茶量遠遠超過香港,成為天下第一倉。
?
一言以蔽之,我有傳統,肯定就會去發揚傳統,將之作為核心競爭力。如果我沒有傳統優勢,那就要敢于創新,在傳統之外創造新的傳統。于是我們看到,在大廠茶的傳統之外出現了古純派與快消派,在港倉的傳統之外出現了干倉派與東莞派,在傳統渠道之外出現了網絡派,等等不一而足。
?
其次,我們要看到,這些門派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疊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作為大廠派的茶企,如大益、下關近來也在嘗試做快消的袋泡茶、小眾的古純茶;而作為東莞的藏茶派,也深入云南做小眾的古純茶;作為網絡派,近來也在嘗試傳統渠道,并深入茶區建原料基地……總之,這是一個大融合時代,分化與整合在不斷發生,跨界營銷盛行,各大門派的邊界變得日益模糊,江湖一片混戰。
?
下篇:話說江湖八大門派
?
一、大廠派
?
計劃經濟年代四個定點生產普洱茶廠家,除了普洱茶廠名氣遜色以外,其他三家以“下中大”之名橫行2004到2007的普洱茶瘋狂時代。2008年以后,下關、中茶不復當年,大益一飛沖天,飛出了中國茶界的一段大牛行情。2009年,中茶背靠中糧集團這棵大樹,以新中茶的面目重新出現。中茶能改變目前大益一家獨大的局面嗎?
“下中大”的輝煌是神話年代的產物。我們回顧一下2003—2007年的普洱茶神話,受益最大的無疑就是這三家茶廠。2003年,港臺普洱茶熱登陸大陸,這時廣州芳村的茶商、東莞的民間資本紛紛聞風而動,轉來炒作普洱茶。2003年之前,云南生產普洱茶的不過幾十家。當時新茶不賺錢,要擺上至少三四年賣才賺錢。建廠歷史悠久,擁有老茶資源的大廠自然最受茶商歡迎,港臺商人紛紛經銷大廠茶,或者定制大廠茶。而在港臺炒上幾萬元一片的茶,大都是國營大廠出的老茶。2003年起,廣東資本進來炒普洱茶的目的就是想賺快錢與大錢,而當時市場上形成的共識就是炒“下中大”的茶來錢快。因此,大家都來經銷大廠茶,最開始是向港臺商人進貨。等到廣東茶商稍微熟悉了普洱茶市場,就不愿意當港臺商人的二道販子,而直接跑到云南產區找大廠進貨。而且這些茶商手里不像港臺商人有老茶,于是他們就拋棄“存新茶,賣老茶”的游戲規則,轉來炒作新茶。于是,在廣東資本的推動下大廠茶的價格節節攀升,供不應求。到了2004年,勐海茶廠、下關茶廠相繼改制,這又變成了一個炒作的絕好題材股。一是改制期間,大廠在做調整,產量銳減,下了訂單的茶商往往拿不到茶;二是宣傳改制前的茶是絕版茶,將來升值空間巨大。巨大的市場需求(投資獲利需求),不斷挖掘炒作的題材,大盤商有節湊的放貨,導致了“下中大”的虛火越燒越旺,一直到2007年4月下旬崩盤為止。
?
擊鼓傳花的游戲玩不下去了,到了2008年,三個前國營大廠的生存都很艱難。這時當年的改制是否徹底就決定了這幾家廠未來能走多遠。大益的改制是最徹底的,由熟諳市場運作和現代企業管理的外來團隊接管,帶來了系統的行業外的成熟運作經驗,使得大益不但很快擺脫危機,并通過在央視投放廣告的品牌放大效應,成為普洱茶界的第一個大眾品牌。而下關的改制走的是內部管理層集體持股的方式,實行的是專家治企(指的是由茶界的資深人士管理企業),玩的主要還是傳統的那一套,屬于換湯不換藥的改制。到了2008年,普洱茶行業進入了專業化運作階段,對團隊的運營水平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時的下關開始變得碌碌無為,與大益的差距越拉越大。
?
而中茶一直是個異數。2006年中茶恢復生產,一時有王者歸來之勢。但令人遺憾的是,中茶采取了貼牌生產的方式進行生產,大量良莠不齊的產品涌現市場,極大透支了中茶的信譽,被許多人歸為普洱茶崩盤的最大罪人。畢竟中茶家大業大,背靠中糧集團這棵大樹好乘涼。經過2008年的休整,2009年中茶以全新的形象出現,帶給了茶界許多期待。中茶的最大優勢乃在于,資本與產業鏈控制、多產業資源共享的優勢。在產業資源共享方面,可舉商超的例子,中茶可隨著中糧旗下牛奶、食用油、米等產品與商超渠道進行統一談判降低其渠道門檻,同時也將進入中糧旗下專賣店銷售?!爸胁鑵R”也是中茶的一大制勝法寶。中茶公司不但生產普洱茶,也生產綠茶、烏龍茶等其他茶類,一年的銷售額高達十多個億。這些不同品種的茶葉可以精選出來,在“中茶匯”里進行售賣,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
?
二、外來實力派
?
他們是外來者,都有響當當的主業,做茶不過是其產業鏈的延伸,企業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他們無意在傳統方面挑戰大益的權威,而是把普洱茶當成了一塊創新的試驗田,跳出茶葉做茶葉就是他們行走江湖的最大武器。外來的和尚能念好普洱茶經嗎?
?
普洱茶界的巨頭都集中在云南,其分別是大廠派與外來實力派。2008年前,龍潤、柏聯就進入了茶行業,一個高舉“用制藥的理念做茶、要做快消的茶”,另一個意欲打造普洱茶莊園。而七彩云南比這兩家做茶都要早,其在旅游賣場賣茶好多年了,但其正式發力普洱茶行業也是2005年以后的事。2008年以后,天士力與云南白藥相繼進入普洱茶行業,打的都是健康產業牌。
?
這些外來的巨頭,以創新作為利器,能念好普洱茶經嗎?對于創新應該這樣看,這是一個需要創新而產生創新的時代。幸運的是,普洱茶經過2003—2007年的蓬勃發展,普洱茶的知名度很高,有許多以前不喝普洱的人可能對普洱茶有興趣,但其不一定能接受傳統普洱茶的口感與品飲方式。另外一方面,普洱茶作為一種功能飲料,對人的身體確實有很多益處,很多人喝普洱可能就是沖著保健價值而來的。在品飲方面,主要是兩個方向的創新,一是針對喝茶人群,這些人喝慣了綠茶、紅茶、烏龍茶,讓他們一下子接受普洱茶有困難,那么可以變通一下,改變一下普洱茶的傳統工藝,讓其口感接近上述茶類,這就是普洱茶的綠茶化、紅茶化、烏龍茶化,讓這些不喝普洱的茶客轉化為普洱人口。二是針對不喝茶的人群,比如咖啡人群、可樂人群等,這些人以年輕人、外國人為主。從他們的需求出發,深度改變普洱茶的形態,推出能滿足其需求的普洱茶,比如可以生產普洱奶茶、普洱飲料等時尚快捷的產品。在健康方面,對普洱茶的功效進行基礎科研,并研發適應不同人群的健康茶,比如針對瘦身族的、養顏族的,將普洱茶做成大健康產業。
?
當然,創新遠不局限于產品形態方面,在渠道、基地建設、倉儲、品牌理念、科研等方面的創新層出不窮。傳統行業有著頑固的邊界,創新就是打破固有邊界,進行行業拓展的一大利器。創新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堅持的,行業外的實力派企業紛紛投身普洱茶的創新領域,是一件大好事,這能極大拓展普洱茶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激活普洱茶的潛能,讓其走得更遠。
?
三、快消派
?
他們是快刀浪子,信奉刺出封喉一劍在于拔刀要快。慢慢的喝茶,他們無法容忍,他們恨不得普洱茶變成茶粉、茶膏、茶飲料直接飛進消費者的嘴巴。拿掉那些慢生活的道具,讓普洱茶變得方便、快捷,能在商超里讓消費者很方便的買到,并且立馬喝掉,這就是中國茶葉的快消夢。他們的夢想能實現嗎?在夢中可否像小李飛刀那樣例不虛發!
?
也許沒有單純的快消派。在2007年之前,可能有單純的快消派,那就是龍潤。但到了2008年以后,傳統與快消已經成為茶企的一種常規選擇。傳統茶是每個茶企必須做的,包括曾經高舉快消大旗的龍潤也是非常重視傳統市場的開發與維護。而快消呢,很大程度上是茶企的一個備選項,做與不做是根據茶企的自身條件與戰略選擇來決定的?,F在我們看到,沒有實力的廠家很少碰快消,而有實力的廠家不管是傳統的大益,后來的實力派七彩云南都在進軍快消市場,將袋泡茶作為自己市場的一個戰略支點。
?
由此看來,做快消確實是個費錢耗時的活,面對一個殘酷的競爭市場,實力不夠的話就不要輕易出手。
?
但蒙頓與貢潤祥是快消市場的異數。他們是做茶膏的企業,創造了這個細分市場的奇跡。也許做快消從新的細分品類切入更容易成功些。與其在主戰場削尖腦袋與別人競爭,不如開創一個全新的品類,我就做這個新市場的老大。茶膏是新品類的勝利,是蒙頓與貢潤祥進行差異化營銷的勝利。但問題是,開創一個新的品類談何容易,最大的問題是,你的創新不一定就是消費者的新需求。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蒙頓與貢潤祥可望而不可學。
?
四、古純派
?
營銷就是賣不同,賣稀缺。普洱茶產量嚴重過剩的年代,古純派乘勢而起。我雖然是普洱茶,但跟那些臺地茶不一樣,請記住我的名字叫“古樹純料”,是土雞里的金鳳凰。從茶區到山頭到山寨到單株,沒有單純只有更純,100年古樹、500年古樹、千年古樹,越來越古。為了追求山中一片純料的樹葉,無數茶商乃至茶客掀起了普洱茶區空前的地理大發現,每一個寨子、每一棵茶樹、甚至每一片葉子,都被探尋,被記錄,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版權屬某某所有的記號。我們知道大航海時代的地理大發現是伴隨著狂熱的淘金熱的,古純派開啟的云南茶山地理大發現,也開啟了普洱茶小眾市場的淘金熱。金子還能淘多久,古純還能走多遠?請讓我們拭目以待。
?
古純跟快消一樣,現在成為了大家的普遍選擇,跟快消不一樣的是,一直存在著純粹的古純派,其堅持非古純不碰。早期的古純派,猶如深山里的布道者,他們放棄城里舒適的生活,常年深入易武、班章、冰島,每年只做春茶與秋茶兩季古樹茶。這些“布道者”在2009—2010年賺了不少的錢,于是在2011年全民跟進熱炒古純茶,不管是小商人還是大廠,都開發了古純系列產品。問題是名山純料有限,大家都在做名山茶,純與不純只有做者自己知道了。
?
談到古純,就要面對古純與拼配之爭。其實這是關公戰秦瓊的事,因為兩者都有需求,都應對著不同的細分市場,做古純還是拼配,是企業戰略選擇的問題,喜歡古純還是拼配,是消費者的個人偏好問題。從發展趨勢來看,古純的利潤雖高,但做的人太多,尤其是大資本的介入,原料爭奪戰愈演愈烈,名山茶價格飆漲,讓很多商家苦不堪言。古純的出路有二,一是繼續堅守名山茶陣地,不斷提高自己掌控優質原料的能力;二是尋求突圍,向還沒有炒熱的茶山延伸,向拼配茶延伸,向生態臺地茶園延伸。
?
五、港臺派
?
他們是普洱茶的先知,在大陸人普遍還不知道普洱茶為何物之時熱情地傳播普洱茶的知識。他們一手拿著福音書進行普洱茶的啟蒙教育,另一只手拿著算盤,不斷撥動珠子計算著自己的商業利益。從來沒有單純的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茶文化傳播需要經濟基礎來支撐。港臺派讓人佩服的就是將大師與商人的身份融合得很好,拿捏地恰到好處。你可能會質疑他們提出的觀點背后的商業動機,但別忘了如果沒有當初港臺文化茶商的搖旗吶喊,也就沒有普洱茶今天的故事。問題到了今天,港臺派還是普洱江湖的主流嗎?
?
對于普洱茶,臺灣人的最大貢獻在于普洱茶文化的奠基,以及深入云南茶區傳播先進的制茶理念。普洱茶原生態價值的挖掘跟臺灣茶人有莫大關系。云南有兩個知名茶企,昌泰與永年在江湖上的揚名立萬,都是跟港臺人的深度介入分不開的,可謂港臺與內地合作的典范。其對這兩家云南茶企的貢獻主要是三塊:用古法制作古樹茶、古樹純料的拼配技術、倉儲技術。尤其是昌泰,在長達數年之間,可謂港臺大師的集中營,各路大師帶著各自做茶的理念來到昌泰,用不同的選料原則、拼配與倉儲技術做茶。昌泰得以觀摩不同的風格,融會貫通最終形成獨特的昌泰風格。我一直以為兩岸三地合作的典型就在昌泰,其也因為善于學習各地的精髓,一度成為云南茶界發展最迅猛的民營企業。
?
香港人的最大貢獻在倉儲,創造了大名鼎鼎的港倉。后來的大馬倉、東莞倉都在效仿香港倉進行存茶。而昆明的干倉也是為了與港倉普洱爭奪市場而產生的。說來好笑,第一個干倉茶與干倉的概念也出自香港。88青的故事,帶有江湖傳說的嫌疑,但不管怎樣我們溯源干倉茶只能從88青說起。在2004年前后,一批無意中干倉存放的茶,投放市場深受歡迎,價格迅速飆升,宣告了港倉茶受到排擠,干倉茶大行天下的時代的到來。為何如此,因為老茶與倉儲技術都掌握在香港人手里,廣東與云南的茶商作為后來者,只好另辟蹊徑,抓住干倉概念剛興起的機遇,通過大力宣傳,將濕倉茶說成是霉變的茶,老茶都是來歷不明的,提倡消費者買新茶,并進行干倉存放。干倉概念的出現,對香港茶商的沖擊很大,其迅速淪為普洱茶的邊緣角色。
?
但香港畢竟是傳統普洱茶的大本營,有著上百年的雄厚積淀。雖然,市場上充斥詆毀老茶的聲音,很多老茶也確實來歷不明,但要喝真正的老茶還得去香港。因此,香港在新茶方面雖然無法與大陸競爭,但仍然執老茶市場之牛耳,賺取了普洱市場的暴利。另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普洱茶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告別了瘋狂與偏執,日益變得理性。行業從業者也在反思新茶的局限,從2012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廠商,重視起倉儲建設起來,甚至將其上升到倉儲品牌的高度。昌泰、七彩云南都在發力倉儲品牌,東莞的收藏商也在由業余收藏轉向用專業倉儲藏茶。這樣一來,大家就會深入研究各種倉儲知識,比如干倉與港倉各有什么優缺點,不再一味排斥港茶。必須承認,在倉儲的技術方面,香港集數十年經驗之大成,在普洱茶重新重視倉儲的今天,香港派將迎來更多的江湖地位和話語權。
?
六、海外派
?
普洱茶在海外從來就不寂寞,我們可以說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普洱茶在日本、法國的風光,一個叫甘普爾的老頭讓歐洲見識了普洱茶的神奇魅力。21世紀以來,普洱茶風行韓國、馬來西亞,大馬倉也繼香港倉之后與東莞倉、昆明干倉一起名震普洱江湖。今年,我在昆明金實茶城看見一個美國老外在租鋪面賣茶,據說生意很好,都是賣給美國人喝的。海外市場離我們很遠,但海外茶人離我們很近。他們長期在云南的潛伏,是否會像昆明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引起了外國人喝普洱茶的風尚?
?
怎樣開拓海外市場,我以為龍潤茶的定位很好:立足本土,入鄉隨俗。當然,如果是外國人來賣普洱茶就更好了,這樣才能徹底的入鄉隨俗。這些年,我們在茶葉批發市場,在茶山看到了很多老外的身影,他們對普洱茶的執著甚至超過了絕大多數云南茶人。很多在云南做茶的外國人,已經把自己當成半個云南人,甚至在云南娶妻生子,成為地地道道的云南人。韓國人金容紋就是一位2003年起就扎根云南做茶的茶人,足跡遍及易武、景邁等茶山,據說其是最早做冰島茶的一批人。談及韓國市場的開拓,金先生認為,韓國喝茶的人口不多,主要原因是韓國社會節奏快,大家希望喝方便、快捷與健康的飲品,所以咖啡與鮮榨果汁大行其道。普洱茶要在韓國普及,必須去掉更多的文化外衣,改變自己的產品形態,主打方便與健康牌。
?
確實如此,老外喝茶跟中國是不一樣的。比如中國茶征服英倫,其實是被英國人進行了徹底的改造,變成了地道的英國茶。17世紀的英國人沒有選擇中國茶的主流——綠茶,而是選擇了紅茶。并且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清飲方式,加奶加糖,做成調飲。這還是中國茶嗎,只能說是英國的茶。普洱茶在法國的熱賣也是如此。上世紀70年代,法國人甘普爾是將下關沱茶當成藥引進法國的,不是放在食品店賣,而是放在藥店里賣。甘普爾對普洱茶的最大貢獻乃在于,分別在法國與昆明組織了普洱茶基礎藥理研究,用實證的方法來解釋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其研究成果一公布,在歐洲引起不小的轟動。浪漫的法國人,更愿意接受經過科學檢驗的東西,從此沱茶打開了法國市場。
?
“科學普洱”是普洱市在2007年提倡的,但其最早的實踐者卻是甘普爾這位法國人。這就讓我想起,很多宗教的推廣,其創始人比如釋迦、耶穌都會顯示神跡(特異功能),以此來招徠信徒。而世界上三大飲料的傳播,也混雜很多不可思議的神奇故事。神奇就是普洱茶的最大廣告,實證就是普洱茶的最大口碑。先用廣告吸引眼球,然后用口碑留住并不斷擴大普洱茶人口。這是普洱茶在港臺,在大陸,也是在海外屢試不爽的一大法寶。
?
七、網絡派
?
他們是普洱江湖最新崛起的神秘劍客,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用劍花編織了一道漫天商網。2003年以來,普洱茶的發展歷程其實是被港臺人文化,然后被普洱市科學化,被互聯網技術化、數據化的過程。短短數年之內,普洱茶就從原始的農耕文明走到數字化生存時代,其穿越之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馬云讓無數人從草根變成大牛,這里面就有書呆子、新購、思普的身影,馬云也讓曾經傲慢的品牌商低下高貴的頭顱紛紛觸電,這里面就有普洱茶界最牛的大益。在互聯網進入移動互聯,將要進入物聯網的時代,曾經的游戲規則已經改變,網絡派的高手將要怎樣出招?
?
說起網絡派,必須指出他們的出身很低微,曾經的草根抓住2007—2011年的網絡創富機會,成為普洱茶界讓人側目的高手。掀起他們的老底是想表明,先天的不足很難使他們走得更遠。這是當前普洱茶網商的集體困惑,小的當然難以生存了,做得大的,也很難突破發展的天花板。普洱茶網商的黃金時代在2012年戛然而止。這一方面是源于淘寶游戲規則的改變,淘寶由放水養魚,變成了收割勝利果實的人了,這也能理解:馬云不是說自己虧了7年,不能讓人家一直做雷鋒啊,哪有企業不想賺錢的?于是在淘寶上的營銷費用激增,而銷量增長放緩,利潤越來越低。另一方面是,電商不再是網絡派的專利,而是成為了做茶的一個普遍選擇,其不再是一個藍海市場,變成過度競爭的紅海。
?
原有的方法不靈光了,網商從2012年起只有集體突圍。是堅守核心業務,還是進行戰略延伸,這是網商突圍時最困惑的問題。堅守核心業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以前的網絡黃金時代,正值普洱茶的低谷,很多茶企為了消化庫存,對做電商的支持力度很大,電商可以搞無庫存經營,可以拿到讓人膛目結舌的低價。大廠支持與價格戰就是這些網戰高手曾經攻城略地的武器。而現在呢,大益貨很難淘,淘到了也不一定有價格優勢,很難打價格戰,即便打了,小心被大廠請去喝咖啡,被淘寶封店,斷了以后的財路。而且普洱茶的價格一直在快速上漲,如果沒庫存的話,就沒有價格優勢。于是,越來越多的電商被迫走向了戰略延伸的道路,有的貸款幾百萬來建庫存,有的跟品牌廠家合作生產自己的專版,有的親自上茶山建原料與加工基地。有的從線上走到線下開拓實體渠道,有的做起了傳統媒體,辦起了報紙……
?
這是一個恐怖的時代,堅持核心業務是等死,進行戰略擴張是找死。電商的投入越來越大,戰線越拉越長,而盈利變得遙遙無期。賺的一點都被投入到擴張之中了,投資的錢還遠遠不夠,得找人加盟做股東,找銀行貸款。做互聯網就兩件事,燒錢與人才。馬云那么牛,也有好幾年不盈利?;ヂ摼W的商業模式,注定是個長線項目,很多情況下要靠別人的錢來發展自己,也就是吸引風投。普洱茶的電商,最大的短板在于規模小,缺錢,而且很難找到融資渠道,其次在于缺乏專業人才,尤其是戰線越拉越長,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加盟,但問題是人才招不進來,也很難留住。
?
用51普洱網掌門人呂建鋒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剩者為王的時代,大家先爭取活下去,成為未來時代的剩者?!被ヂ摼W的競爭遠比傳統領域激烈,各位從事電商的自求多福吧。
?
八、東莞派
?
過去普洱藏在香港,現在普洱茶藏在東莞。東莞全民收藏普洱,幾百噸、幾千噸收藏普洱茶的比比皆是。2008年以來,東莞囤茶客紛紛進軍云南易武等地做起古純品牌,歲月知味、斗記等小眾品牌聲名鵲起,引領高端消費潮流。東莞正在憑借天下最大的茶倉打造面向未來的倉儲品牌,用時間來換取市場份額。若干年后,東莞倉陳放的普洱大規模流向市場將會引發普洱茶界的超級地震嗎?
?
東莞人為什么熱衷收藏普洱茶?是臺灣人教的。眾所周知,東莞是中國著名的加工業基地,曾經以“三來一補”模式聞名全國。從90年代起,來東莞投資的臺灣人越來越多,當時臺灣普洱茶炒得很火,許多臺商在東莞也喝起了普洱茶。人們總喜歡附庸風雅,許多東莞人就跟臺灣學喝普洱,進而收藏普洱。這就是東莞普洱興起之濫觴。2003年起,普洱茶大熱,東莞人作為大陸較早接觸普洱茶的,肯定不敢不為天下先,紛紛投身于狂熱的普洱茶造神運動之中去。與大陸其他地區僅僅是少數人藏茶相比,東莞是全民收藏普洱茶,大多數人是在欠缺普洱茶的辨別與陳放技術的情況下進行收藏的。因此,在2003—2007年那段時間,東莞積淀了天量的普洱茶,大都是良莠不齊的,倉儲也不得法,天才知道能放出越陳越香的茶究竟有多少。
?
2008年開始,東莞人變得理性了,出現了一批鉆研普洱茶,把普洱茶當成事業來做的人。這就是東莞普洱茶進入專業化運作的開始。他們不滿足于做廠家與大盤商甚至二道販子的下家,開始深入云南茶區,親自做起了古純品牌。當然,他們在做自己的品牌的同時,沒有放棄“天下第一普洱茶倉”的優勢,積極布局普洱茶的倉儲,每年都精選大量的茶葉,用日漸成熟的技術入倉。當東莞人,越來越專業,將原料到倉庫這條路打通,越來越彰顯東莞人意欲掌控未來普洱茶格局的氣魄。眾多茶企還在為現在而打拼的時候,東莞茶商不但用小眾的古純品牌做現在,還用令人恐怖的倉儲做未來。
?
在未來,當東莞倉集中放貨的時候,香港人曾經拿來沽名釣譽,牟取暴利的老茶,其價格還會否像以前堅挺?東莞普洱在未來對港倉普洱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其將深度改變老茶的價格與勢力版圖。東莞倉將來也會對新茶形成巨大的沖擊,當市面上到處都是陳放8年以上的老茶的時候,你是否還會選擇新茶?屆時,普洱茶將重回2003年以前的模式,廠家或經銷商將當年生產的新茶放進倉庫,等到第四年后才大規模推向市場。而有耐心,資金雄厚的廠商,可能要放個8到10年,才將茶葉投放市場。做普洱茶不是賺現在的錢,而是賺未來的錢,將成為未來時代的共識?,F在,鑒于東莞派的大動作,許多茶企在未雨綢繆,都在規劃自己的庫存,為將來的大變局時代進行布局。因此,從2012年開始,倉儲在茶界越來越受到重視,倉儲品牌的建設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相關熱詞:普洱茶
起源
文化
歷史
倉儲
營銷
消費
延伸閱讀:
· 普洱茶漲跌行情與游資炒作潮之間的關系08-19
· 大益起伏 普洱茶沉浮08-20
· 普洱茶在加拿大市場潛力大01-01
· 普洱茶在05年01-01
· 展望2013年云南普洱茶前景01-01
來源:互聯網 更多好文請關注秒懂普洱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