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是一種特定地理區域才有的茶。據2008年最新頒佈的國家標準《地理標誌產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普洱茶定義為:以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塬料,并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採用特定加工工藝製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茶葉。
?
這意味著要想稱為普洱茶,除按普洱茶特定加工工藝製成外,還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塬料和加工都必須在地理標誌保護範圍內。普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等11個州市所屬的639個鄉鎮。這四大茶區位于云南省西部和南部邊陲,分佈在瀾滄江兩岸,與緬甸、老撾等國家接壤。
?
正是在這片少數民族聚居的神秘區域,被論證為茶的發源地??梢哉f,目前全世界被稱為“茶”的飲品,都是由云南傳出去的。而明清兩代,正是普洱茶形成并走向輝煌的時代,大規模、有組織的種植栽培型茶樹,也正是在這兩朝完成的歷史壯舉。
?
如今,在瀾滄江流域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林地中,經歷了歷史滄桑和自然災害的古茶園依然郁郁蔥蔥,或成片分佈,或單株散生。整個云南還存有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面積27萬畝以上。
?
★西雙版納版納茶區分佈
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千畝(十二,傣語讀為“西雙”,“版納”,意為“千畝”,即一個徵收賦役的行政單位)。整個西雙版納現有古茶園8.2萬畝,分佈于兩縣一市的19個鄉鎮100多個村寨之中。
版納茶區是普洱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域之一。轄2縣1市,即勐??h、勐臘縣、景洪市。著名的“勐海茶廠”就誕生于勐海,而清代名重一時的“六大茶山”主要分佈于勐臘縣(只有其中的攸樂茶山位于景洪市)。
西雙版納古茶山分佈(瀾滄江以東6座,以西8座)
上述的14大古茶山,位于瀾滄江以西的勐??h占7個,以東的勐臘縣占5個,景洪市有一個在江西,一個在江東。古茶樹樹齡從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數在200-500年之間。
?
古六大茶山:
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分別為:易武(慢撒)、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
版納境內的古六大茶山是清代普洱茶的重要產區,也是當時內地瞭解普洱茶的視窗。關于六大茶山的具體所指,史籍記載略有出入,綜合來說有易武(漫撒)、倚邦、蠻磚、革登、莽枝、攸樂。面積約兩千多平方公里,分佈于西雙版納的東部,瀾滄江東岸。
?
1.茶山名:易武(慢撒)
釋名:“美女蛇居住之地”
茶山地理: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等。易武勐臘縣城北方,距勐臘110公里。年平均氣溫17.2度,年平均降水1500-1900毫米。慢撒在易武之北,同歸易武茶區。
古樹產地:易武、慢潵、麻黑、落水洞、颳風寨、老丁家寨、曼秀、大漆樹等。
茶質特色:易武茶湯水柔和順滑,口感清甜,苦澀感較弱,回甘較好。有“茶中皇后”的稱號。
?
2.茶山名:倚邦
釋名:“有茶樹、水井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最北部,今屬象明鄉管轄,涵蓋19個自然村,面積360平方公里,海拔跨度較大,從600米至1900米皆有分佈。其中曼松茶山海拔1340米。
古樹產地: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麻栗樹等。
茶質特色:倚邦古樹茶因為有中小葉種塬因,苦味很淡,澀比苦略顯,回甘較快,香氣獨特,微有蜜韻。其中曼松茶苦澀不顯,湯質甜滑飽滿,杯底留香幽長。
?
3.茶山名:蠻專,亦稱 “曼莊”
釋義:“大寨子”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南部,東部與易武茶區接壤,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海拔1100米左右。
古樹產地: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等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厚滑,山野氣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回甘快而持久,苦澀較輕,喉韻深沉。
?
4.茶山名:革登
釋名:“很高之地”
茶山地理: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莽枝與倚邦茶區之間。海拔1300米左右。
古樹產地:值蚌、新發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好,湯質順滑。
?
5.茶山名:莽枝
釋名: “(諸葛亮)埋銅 (莽)之地”
茶山地理:革登茶山西南,與革登同屬勐臘縣象明鄉安樂村,海拔1400米左右。
古樹產地: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口奪等。
茶質特色:與革登茶類似,茶氣稍遜??酀^弱,回甘較快,杯底香較好。
?
6.茶山名:攸樂
釋名: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
茶山地理:景洪市基諾鄉,基諾山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現存最大的古樹茶區,海拔575至1691米,平均氣溫18-20度,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龍帕、司土老寨、么卓、巴飄等
茶質特色:和易武相近而苦澀略重,回甘較好,山韻明顯,水質略薄。
西雙版納巴達茶樹王樹齡約1700年
?
后起八大茶山:
后起的八大茶山,位于瀾滄江以西,從北往南,分別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賀開、布朗山、景洪勐宋;巴達在西部。
1.茶山名:曼糯
茶山地理:勐??h最北端,屬勐往鄉勐往村,同普洱的瀾滄和思茅區交界。這裡是瀾滄江出普洱市、進入西雙版納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樹產地:主要有叁個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清晰,苦澀明顯,回甘較慢,香氣較濃郁。
?
2.茶山名:勐宋(勐海)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勐??h勐宋鄉,東接景洪市,南連格朗和鄉,隔流沙河與南糯山對望。其中那卡茶區海拔1600米,保塘茶區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樹產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壩檬、大曼呂、那卡(臘卡)
茶質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樹茶普遍茶香純正,苦澀明顯,山野氣韻強,回甘較慢。
?
3.茶山名:南糯山
釋名:“(產)筍醬(之地)”
茶山地理:勐??h格朗和鄉,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h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6-18度。
古樹產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回甘較快,山野氣韻較顯。傳統上南糯山茶香氣較飽滿,苦澀明顯,近年來苦澀較弱,香氣較不顯。
?
4.茶山名:帕沙
釋名:“一座山,一條河”
茶山地理:勐??h格朗和鄉西南帕沙村,處于南糯山與布朗山之間,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樹產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質特色:帕沙古樹苦澀明顯,但可以化開,清甜亦顯,生津明顯,山野韻足。
5.茶山名:賀開
釋名: “最先看到太陽之地”
茶山地理:勐??h勐混鎮賀開村,北連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區,東鄰拉達勐水庫,西面腑望勐混壩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樹產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邁、曼蚌、曼囡等
茶質特色:湯質飽滿,略有苦澀,苦澀化甘較快,山韻明顯。
6.茶山名:布朗山
釋名:布朗族聚居地
茶山地理:勐??h布朗山布朗族鄉,南與緬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對海拔較低,約1200米。
古樹產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質特色:老班章茶外形肥壯,滋味濃烈,苦澀明顯,生津回甘快而持久,茶氣明顯。老曼娥茶與老班章類似,苦澀度更重,化開時間更慢。
?
7.茶山名:勐宋(景洪)
釋名:“山頂上的壩子”
茶山地理:位于景洪市大勐龍鎮勐宋村,位于景洪市最南端,也是云南緯度最低的古茶區,海拔1500-1800米。降雨適中。
古樹產地:勐宋大寨、苗鋤山、曼遷老寨、曼家坡坎、曼窩科、曼加干邊、曼加角、曼賣窯等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香氣飽滿,湯質厚重,杯底香強,甜茶苦澀較短,回甘較快;苦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弱。
?
8.茶山名:巴達
釋名:“仙人腳印”
茶山地理:勐??h西部,塬屬巴達鄉,今屬西定鄉,西隔南覽河與緬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樹產地:曼邁、章朗、曼帕勒等。
茶質特色:山韻飽滿,香氣純正,苦澀明顯,湯中有甜,回甘快而明顯。
?
版納茶區總結
版納茶區的茶茶質厚重,湯質較飽滿,除了部分小葉種外,苦澀明顯;古樹茶氣明顯,山韻突出。這是和瀾滄江下游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的,版納茶區在普洱茶區中溫度較低,光照較強,這導致茶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較高,苦澀感較明顯,班章、曼娥的霸氣,小勐宋苦茶的苦澀都和這有直接關係。
版納茶區古樹的樹齡以100-500年之間為多,對普洱茶來說正是產量適宜的時候,但有些山頭因成名較早,過度採摘的情況比較明顯,這直接導致了茶質的下降。同時也因為歷史上知名,版納茶區古茶園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也比較多,這包括對古樹直接破壞和破壞自然環境對古樹間接的影響。
?
★普洱市古樹茶山分佈
須立貢茶古茶山、龍壩古茶山、通關古茶山、壩熘古茶山、迷帝貢茶古茶山、景星豪門古茶山、困鹿山古茶山、國慶古茶山
1.須立貢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縣聯珠鎮,海拔1400-1460米,常年平均氣溫16.9-18℃。年降水量1323-1435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茶山歷史:須立貢茶在清代為皇家貢茶,聯珠鎮是茶馬古道上著名驛站。
主要產地:菜園、班中、碧勝、勇溪
?
2.龍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縣通關龍壩鄉,海拔1300-17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0-17.9℃。年降水量1350mm。土壤為紅壤和黃紅壤。
主要產地:竜賓、勐裡、大乜多、竜場、打洞、石頭、曼婆
?
3.通關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墨江縣永平鎮,海拔1520-1820米,常年平均氣溫14.9-16.8℃,年降水量1391mm。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永平、新武、景壩、畢庫
?
4.壩熘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在墨江縣壩熘鄉。海拔1630-1885米,常年平均氣溫11.9-16.4℃,年降水量2197mm。土壤為紅壤。
主要產地:老朱、聯珠、老彭、罵尼
?
5.迷帝貢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在墨江縣新撫鄉。海拔1300-1940米,常年平均氣溫14.2-18.3℃,年降水量1293mm,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界碑、新塘、班包、那憲
茶質特色:迷帝茶苦澀明顯,回甘較快,茶香清揚,有少許蘭香,山韻明顯。
?
6.景星豪門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與墨江縣西部景星鄉,北回歸線附近。海拔1530-1990米,常年平均氣溫14.2-16.9℃,年降水量1360mm。土壤為紅壤、黃棕壤、紫色土。
主要產地:新華、景星、正龍
茶質特色:苦澀明顯,略有甜味,香氣較弱,生津回甘明顯,山野韻不顯。
7.困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甯洱縣寧洱鎮,海拔1090-1640米,常年平均氣溫16.5-19.0℃,年降水量1700mm。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寬宏、西薩、謙崗
茶質特色:山野氣韻明顯,湯質飽滿、甜滑,苦澀較弱,回甘較快。
?
8.國慶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于江城縣國慶鄉,海拔1100-1350米,常年平均氣溫19.2℃,年降水量2360mm。氣候濕熱多雨。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絡捷、么等、田房、嘎勒、博別、和平
茶質特色:苦澀較弱,湯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飽滿程度較易武老樹略遜,略顯不夠醇厚。
?
千家寨茶樹王
景東、鎮沅、景谷古茶樹分佈
雖然普洱市北部傳統上并非最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但是伴隨哀牢山千家寨茶樹王的發現,人們的目光開始逐漸關注這裡,而隨著人們對野生和栽培型普洱茶古樹群落的瞭解逐漸增多,人們對這片土地的興趣也越來越大。
雖然現在普洱茶研究的很多課題還遠未到下結論的時候,但是我們仍然有很多理由鎖定無量山脈、哀牢山西坡和瀾滄江中游、者干江、威遠江水系周圍為普洱茶資源最為豐富和最富潛質的地區。
老倉福德古茶山、金鼎古茶山、漫灣古茶山、御筆古茶山、哀牢山西坡古茶山、振太古茶山、老烏山古茶山、田壩古茶山、勐大古茶山、馬鄧古茶山、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黃草壩古茶山、聯合龍塘古茶山、團結古茶山。
?
1.老倉福德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東縣北部的安定鄉和文龍鄉,無量山東坡,海拔1600-2100米,常年平均氣溫11.6-14.6℃,降水量1280-139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夾有未風化砂礫。
主要產地:迤倉、中倉、外倉、河底、民福(以上為安定鄉),邦崴(注:和瀾滄的邦崴不是一地)、邦邁、義昌(以上為文龍鄉)。
茶質特色:老倉福德茶雖然樹齡不很高,但茶氣充盈,湯質飽滿,回甘持久,有無量山北部茶的山韻特點。
?
2.金鼎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無量山西坡景東縣林街鄉及景福鄉,海拔1800-2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0.6-14.6℃,降水量1292-1413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土壤沙性較重。
主要產地:巖頭、龍洞、箐頭、丁帕、清河(以上屬林街鄉),金雞林、公平、岔河、勐令(以上屬景福)。
茶質特色:苦顯澀弱,苦能化甘,湯質飽滿,山韻明顯。
?
3.漫灣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東縣漫灣鎮,無量山西坡。海拔1700-2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3.6-14.6℃,降水量1291-1307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夾有未風化石礫。
主要產地:漫灣、安召、溫竹等。
茶質特色:苦顯于澀,苦能化甘,山野韻明顯。
?
4.御筆古茶山
茶山地理:無量山東坡的景東縣文井鎮和錦屏鎮。海拔1700-2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3.6℃,降水量1300毫米。土壤為紅壤,沙性較重。
主要產地:山心、丙必(長地山)、清涼村(以上屬文井),山沖、黃草嶺(以上屬錦屏)。
茶質特色:苦澀較重,回甘較快,回甘明顯,澀能生津,山韻一般。
5.哀牢山西坡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東縣龍街鄉、大街鄉、花山鄉,哀牢山西坡中上部。海拔1300-2100米,常年平均氣溫12.6-17.6℃,年降水量1180-1320毫米。土壤有赤紅壤、紅壤、黃棕壤。
主要產地:東山、和哨(以上屬龍街),大街、氣力、叁營(以上屬大街),文崗、營盤、撇羅、文岔、蘆山(以上屬花山)。
茶質特色:苦顯于澀,苦能化干,湯質飽滿。
?
6.振太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鎮沅縣振太鄉,無量山西坡,海拔1377-1857米,常年平均氣溫16.0-18.4℃,年降水量865-127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紅壤、紫色土。
主要產地:山街、抬頭、界碑、興隆、塘房、沙河、文怕、長安、小寨、黃梨。
?
7.老烏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鎮沅縣按板鎮,海拔2057-2240米,常年平均氣溫14.1-15.2℃,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土壤為紅壤、黃棕壤。
主要產地:文立、羅家、那布等。
茶質特色:老烏山茶湯質飽滿,茶氣渾厚,山韻悠長,香氣低沉。是優質的高海拔高古普洱茶品種,也是茗壽堂栽培與過渡型高齡古樹的重要產區。
?
8.田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鎮沅縣田壩鄉和按板鎮。海拔1770-1816米,常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180-1215毫米。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
主要產地:老海塘、茶山箐、民強、瓦橋(屬田壩),聯盟(屬按板)。
茶質特色:山韻明顯,湯質飽滿,杯底香顯,苦顯澀弱。
?
9.勐大古茶山
茶山地理:鎮沅縣勐大鎮,海拔1428-1910米,常年平均氣溫15.8-18.1℃,年降水量920-191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主要產地:大井、文況(砍盆箐)、文蒙、文開、文蔔。
?
10.馬鄧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鎮沅縣者東鄉,海拔1760-1810米。常年平均氣溫16.2℃,年降水量1118-1205毫米。土壤為赤紅壤、紅壤。
主要產地:麥地、馬鄧。
茶質特色:杯底留香,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湯中帶甜。大麥地茶和馬鄧茶類似而苦澀稍顯。
?
11.文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分佈于景谷縣景谷鄉,海拔1610-2010米。常年平均氣溫20.3℃,年降水量1296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文山(文山頂、大石寺)、苦竹山、景谷(即小景谷)、文召、云盤、文聯、團山、文東。
茶質特色:山韻較好,湯質飽滿,香氣幽長,回甘較好,湯中帶甜,甜中有涼。
12.秧塔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縣民樂鎮,海拔1110-1780米,常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主要產地:大村、白象、桃子、民樂。
茶質特色:香氣濃郁,甘香明顯,回甘細膩。
?
13.南板黃草壩古茶山
茶山地理:景谷縣東部鳳山鄉和正興鎮,海拔1710-2350米,常年平均氣溫18.7℃,年降水量153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主要產地:黃草壩(大尖山)、平田、順南、南板。
茶質特色:黃草壩茶香氣幽長,山韻明顯,苦澀較弱,回甘較快,湯質飽滿。
?
14.聯合龍塘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谷縣威遠鎮,海拔1510-1760米,常年平均氣溫20.1℃,年降水量1341.8毫米,土壤為紅壤和紫色土。
主要產地:龍塘、聯合。
?
15.團結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谷縣永平鎮團結村,海拔1090米,常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141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
主要產地:團結。
?
瀾滄、西盟、孟連古茶樹分佈
傳統上瀾滄、西盟、孟連被稱為邊叁縣,因為地處偏僻,所產的普洱茶并不受人重視。近年來隨著邦崴過渡型茶樹王的發現,瀾滄的古樹茶開始浮出水面。而號稱“千年萬畝”的景邁山古樹茶獨特的香氣為世人所知,又引發了人們的追捧,好在景邁地廣茶多,尚不至于過分炒作。
其實邊叁縣的古樹資源并不僅限于此,隨著對古茶樹研究的深入,我們開始關注大黑山系,這是一片和哀牢山、無量山一樣充滿寶藏的神奇之地。這裡的生態環境是全云南保存最好的,茗壽堂的野放茶基地也正位元于西盟。在孟連,在西盟,中緬邊境的深山之中我們時常會有驚喜出現……
景邁古茶山、邦崴古茶山、文東古茶山、東卡河古茶山、臘福古茶山、芒中古茶山、佛殿山古茶山
1.景邁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景邁縣惠民鄉,是現存最大的古茶山之一,海拔1100-1570,常年平均氣溫16.5-19℃。年降水量1400-1450毫米。土壤為赤紅壤和紅壤。
古樹產地:景邁(大平掌)、芒景、芒洪、勐本、芒埂、翁洼、翁基、老酒房等。
茶質特色:干茶、茶湯、杯底香俱佳,山韻優雅,苦澀明顯,回甘快而持久。湯質飽滿。
?
2.邦崴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瀾滄縣富東鄉,海拔1640-1780米,常年平均氣溫15.5-16.5℃,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土壤為紅壤。
古樹產地:那東、小壩、南滇。
茶質特色:苦澀較明顯,回甘較快,香氣幽長,山韻明顯,生津明顯。
?
3.文東古茶山
茶山地理:主要分佈于瀾滄縣文東鄉,海拔1740-1970米,常年平均氣溫14.5-16.0℃,年降水量1200毫米。土壤為紅壤和黃棕壤。
古樹產地:小寨、帕賽、水塘、栘(木+衣)樹。
茶質特色:苦澀明顯,蘭香高揚,多泡之后猶在,不輸景邁,回甘較快,湯質飽滿。
?
4.東卡河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瀾滄縣東朗鄉大平掌村,距離縣城21公里。海拔1550米。土壤為黃沙壤。
茶質特色:苦較明顯,回甘較快,茶香高揚,湯質飽滿,湯中帶甜。
?
5.臘福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孟連縣勐馬鎮臘福村,海拔1570米。離邊境只有幾公里路程。土壤為黃棕壤。
茶質特色:山韻較強,苦澀較重,香氣明顯悠長,湯中帶甜,回甘較好。
?
6.芒中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孟連縣娜允鎮景吭村,海拔1020米。
茶質特色:山韻較強,苦澀較弱,苦中帶甜,回甘較好,湯質飽滿。
?
7.佛殿山古茶山
茶山地理:位于西盟縣西部,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近3000毫米。海拔1700-2200米。
茶質特色:香氣沉穩幽長,苦澀明顯,回甘較快而持久,湯質飽滿。
?
普洱市總結
普洱市因為面積較大,縱跨北回歸線,其古樹茶也呈現多樣化的特色。南部江城等地的茶山和版納東部茶區的茶質十分接近,柔和內斂。西部瀾滄等地的茶則香氣凸顯,回味悠長,有著很好的市場競爭力。
北部景東、鎮沅等地的茶山場純正,茶氣充盈,隨著大家對茶氣的認知逐漸加深,必然會為更多的人所關注。景谷茶區歷史悠久,香氣口感俱佳,不乏頗具規模的古茶山,也代表了未來市場的方向。其他像西盟、孟連等地,雖然占地較小,名氣不大,但其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其后市的發展埋下伏筆。
?
★臨滄市古樹茶分佈
臨滄市因臨瀾滄江而得名。境內共有茶園總面積130萬畝,其中,野生古茶樹群落40萬畝,栽培型古茶園65萬畝(百年以上古茶園9萬多畝)。臨滄是著名的下關茶廠沱茶塬料的最重要的供應地,也為昆明茶廠、勐海茶廠提供大量的優質茶葉。很多名茶的背后都有臨滄料的影子,臨滄茶是不折不扣的幕后英雄。
?
臨滄
臨滄下轄1區7縣,各區縣均有大片的古樹資源,按茶葉產量排名,依此為:鳳慶、云縣、永德、雙江、耿馬、臨翔區、滄源、鎮康(按2009年產量)。以下簡述各地的情況。
?
鳳慶
位于臨滄北部,境內古茶樹資源5.6萬畝,鳳慶縣的鳳山、勐佑、大寺、叁岔河、雪山等地均有上千畝的栽培古茶園,詩禮鄉古黑村也有古茶樹。
鳳慶香竹箐大茶樹,位于小灣鎮華峰村,樹齡高達3200年,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樹齡最長、樹干最粗的人工栽培大茶樹。
作為云南產茶第一大縣,幾乎全縣皆適宜種茶。歷史悠久,出產歷史上著名的“太華茶”。鳳慶茶廠,曾經是我國紅茶標準的制定者。產生國家級良種:鳳慶大葉種。
茶馬古道重鎮魯史有數百年的歷史,青龍橋更是茶馬古道上的咽喉要道。
?
云縣,位于臨滄東北部,野生大茶樹分佈于每個鄉鎮,較為著名的有:幸福鎮大宗山(蔑笆山村)1.5萬畝,涌寶鎮堂梨樹村1600畝,漫灣鎮的大丙山1000余畝,愛華鎮黃竹林箐等。
?
位于漫灣鎮的白鶯山,在大丙山中部,被稱為“古茶園自然博物館”,古茶樹1.24萬畝。茶樹品種豐富,展示了從野生茶樹到栽培茶樹不同階段的演變歷史。
?
永德大雪山高大的古茶樹永德位于臨滄西北部,距今約兩叁千萬年歷史的茶樹始祖:中華木蘭在永德縣被發現(茶樹是由寬葉木蘭經中華木蘭演化而來),歷史悠久的永德,被稱為“萬茶歸宗”的地方。
永德也是云南野生茶林面積最廣的縣,達到11萬多畝。11個鄉鎮都有野生茶樹,尤其是明朗、烏木龍、亞練、大雪山等地。值得一提的是永德大雪山自然保護區(10萬余畝野生古茶林)和棠梨山塬始森林(約1.5萬畝塬始野生型古茶樹)。忙肺茶山是永德縣的著名茶區,主要生長著勐板忙肺群體種,樹齡基本在80年左右。
?
大雪山曼來古茶山、班卡鄉放牛場古茶山也較為有名。
勐庫古茶園
雙江,位于臨滄南部,全縣茶園面積6.8萬畝。其中勐庫鎮,被稱為普洱茶最重要的物種基因庫;誕生于此的勐庫大葉種茶,是最有名的云南大葉種茶。
最具代表性的野生茶樹資源為勐庫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地處大雪山中上部,分佈面積約1.2萬畝,勐庫大雪山野生茶樹群落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大理茶種群落。
具有代表性的古茶園位于勐庫鎮冰島村的冰島古茶園,已有500年的歷史。冰島茶的種植範圍主要是在雙江縣勐庫鎮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公弄村和大中山等地方。
?
源于勐庫大雪山野生古茶樹群落的,經過先民人工馴化而演變進化了若干野生栽培性品種,分佈在臨滄境內廣大地區,尤以邦馬山脈一線為多。由北往南,如章馱(屬臨翔區)、南美(屬臨翔區)、坡腳(屬臨翔區)、冰島、勐庫等地。
?
耿馬位于臨滄西南部,野生古茶樹5.7萬畝,尤其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內有3萬畝。芒洪鄉的塬始森林地帶也有古茶樹群落,如芒洪鄉大浪壩等地。
?
臨翔區位于臨滄中東部,古茶樹群落2萬畝,省級良種:邦東大葉茶源于邦東鄉,野生茶樹分佈于南美鄉和邦東鄉大雪山等地,著名的昔歸、忙麓等古樹茶即是產于邦東鄉。
?
滄源臨滄西南部,古老崖畫著稱于世,距今已3000多年歷史,畫有採茶情景。古茶樹約3萬畝,單甲、糯良兩鄉最多,著名的有糯良鄉大黑山古茶山。
?
鎮康臨滄西部,古茶樹最有名的當數“鎮康大山茶”,明代灣甸茶最負盛名,鎮康北部即屬于勐統灣甸茶區的一部分。
?
★保山極其他地區古樹茶分佈
保山已不屬于瀾滄江流域,在目前云南普洱茶生產地區來說,保山所生產的曬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視。但保山地區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區幷沒有完全開發,相對于西雙版納勐臘、景洪、勐海等地都已經被過度採摘的情況,此地區的茶質仍然十分厚質飽滿。
?
古茶樹分佈面積近1.5萬畝,栽培古茶園分佈較集中且有代表性的是騰沖壩外古茶園,上營文家塘古茶園和昌甯漭水鄉黃家寨古茶園。尤其是高黎貢山系的古樹,口感雖然未有超過其他叁大茶區的特色,但其陽剛的茶氣,純正的山韻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古樹茶資源。
?
此外,在德宏、紅河、文山等地州,均有古茶樹分佈。如德宏州的潞西、瑞麗、梁河;紅河州的元陽、金平;文山州的廣南、馬關、麻栗坡等等。儘管這些地區野生茶樹群落和古茶園分佈面積不大,但卻分佈著云南較多的茶組植物種類。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