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是中國茶業、茶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個世紀,在二十世紀,實現了從傳統茶業、茶學向現代茶業、茶學的轉變并建立起現代茶業制度和現代茶學體系,茶葉生產、科技、教育、經濟、文化都取得顯著的成就。作為茶業、茶學基礎的茶學教育更是從無到有,建立了從職業中學、中等學校到大學乃至碩士、博士的完整的茶學教育體系,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涌現出了一大批獻身茶學教育的教師、名師和教育家,而王澤農、呂允福、陳椽、莊晚芳、陳興琰、陸松侯、張堂恒、莫強、王鎮恒、劉祖生等就是他們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幾乎都是終身站在茶學教育的講壇上,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為茶學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作出巨大貢獻。
一、王澤農
?
王澤農(1907—1999),江西省婺源縣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葉生物化學專家。參與籌創中國高等教育第一個茶葉專業。主編《茶葉生物化學》、《中國農百科全書·茶業卷》等,編譯《關于茶葉生物化學的研究》,著有《茶葉生化原理》等,是我國茶葉生物化學學科的創始人。

1925年9月,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當時正值軍閥混戰,肄業。1928年2月,考入國立上海勞動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1931年7月畢業。
?
1933年至1938年,先后在比利時穎布露國家農學院和穎布露國家農業試驗場留學和工作,除鉆研農業化學外,他還深入研究植物生理、生化、生物物理等生物學科。在比利時所從事的農業化學以及植物化學和生物化學的研究,為他回國后創建我國茶葉生物化學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1938年,從比利時回國,協助李亮恭籌建復旦大學農學院。除擔任教學工作外,還擔任農場農產制造組主任兼技師
?
1940年,吳覺農在重慶復旦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籌建茶葉組、茶葉研究室和茶葉專修科,王澤農參與籌建工作,并擔任教師和研究人員。
?
1946年,受聘為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任教授兼主任。因抗戰原因停招兩年的茶葉專修科恢復招生,王澤農為恢復茶葉??苾A注了大量心血。
?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澤農除繼續在茶葉專修科任教外,籌建了復旦大學農業化學系,擔任系主任。除教學工作外,他還擔任復旦大學教學改革組副主任。但他始終堅持搞好教學工作,從沒有放棄課堂講授,為培養人才作貢獻。
?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復旦大學茶葉專修科調至安徽大學農學院,王澤農也隨著來到在蕪湖的安徽大學。1954年安徽農學院在合肥獨立建校,他又由蕪湖調至合肥。一直在茶業系任教,先后擔任過土壤農化教研室主任、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科研處處長、教務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
王澤農在我國高等院校茶葉專業首先開設茶葉化學課,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創建和完善了茶葉生物化學學科課程體系,建立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招收研究生,培養了大批茶葉生物化學科技人才。
?
王澤農早期所講授的茶葉化學,還局限于茶樹栽培和茶葉加工過程中各種成分的變化研究,屬于植物成分化學范疇。從廿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他開始講授茶葉生物化學課。1961年出版了由他主編的全國第一部統編教材《茶葉生物化學》。他主編的全國第二部統編教材《茶葉生物化學》,1980年出版;增訂的第二版,1988年出版,突出了該課程本身的系統性,加強了茶葉特征成分的論述,從而完善了茶葉生物化學課程體系。
?
1955年,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在王澤農主持下成立了茶葉生物化學教研室,為了培養和加強師資力量,除了從本校吸收一些茶葉專業畢業生外,還從外校調來了學化學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在王澤農的指導下,進修了有關茶葉生化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后來都成為茶葉生化專業人才。
?
王澤農在三次主編國家統一教材《茶葉生物化學》,引導大家在廣泛搜集專題資料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這為全國茶葉生物化學人才的培養和隊伍的擴大,起到了重大作用。他還為他校培養茶葉生化進修教師,向其他學校和單位輸送攻讀茶葉生物化學的研究生。他不遺余力,為培養茶葉生物化學人才作出重要貢獻。
?
二、呂允福
?
呂允福(1907-1990),浙江省新昌縣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樹栽培專家,西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創始人。長期從事茶學教育和科研工作。20世紀三四十年代籌建浙江茶業改良場,為浙江茶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建國后,赴重慶執教,培養了大批茶葉專業人才。

1927年,考入上海國立勞動大學農藝系。1931年,畢業留校在實驗農場。1933年,由吳覺農介紹到金華農校任教。1934年,出任浙江省第五區農場技術主任。1935年,協助吳覺農創辦浙江省農林改良場(1937年1月更名為浙江省茶業改良場,今三界茶場),吳覺農兼任場長,呂允福出任技術主任。同年5月,繼任該場場長。
?
1949年10月,復旦大學聘請呂允福為茶葉系主任,并登報公告,卻因茶場交接工作稽延未能到任。后調東北農林部農業處任稻麥組組長,兼任北京中國茶葉總公司技師。1951年,調至西南貿易??茖W校,任茶葉科主任(副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西南貿易??茖W校并入西南農學院,任西南農學院茶葉專修科主任、茶葉教研室主任、院學術委員等職。
?
參編《制茶學》(1961、1965)、《作物栽培學》(1963)、《四川茶葉》(1977)、《茶樹栽培學》(1961、1979),并擔任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茶樹栽培學》1979年版副主編。
?
三、陳椽
?
陳椽(1908—1999),福建省惠安縣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制茶、茶史專家,中國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主編《制茶學》、《茶葉檢驗學》、《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等教材,著有《茶樹栽培學》、《茶葉制造》、《制茶管理》、《制茶技術理論》、《茶業通史》等。

1934年,從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畢業后,先后在茶場、茶廠、茶葉檢驗和茶葉貿易機構工作。1940年,赴浙江英士大學農學院任教。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的飛機到處狂轟濫炸,英士大學數遷校址,教學與生活都十分艱難。但他照舊認真備課、講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鼓勵學生為發展祖國的茶葉科學而努力學習。沒有教材,他就深入茶場、茶廠搜集資料,編著了我國第一部較為系統的高校茶學教材《茶作學講義》。這本教材包括茶業通論、茶樹栽培、茶葉制造、茶葉檢驗等方面的內容??谷諔馉巹倮?,受聘到復旦大學任教,繼續為創立茶業教育體系而努力。先后編著了《茶葉制造學》、《制茶管理》、《茶葉檢驗》、《茶樹栽培學》等4部教材,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在教學的同時,他還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他自愿要求到工作、生活條件較艱苦而盛產茶葉的安徽工作,擔任安徽農學院副教授兼茶業系主任,親自抓教學大綱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和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為該系的創辦、教學科研逐步走上正軌化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1957年晉升為教授。兩次主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制茶學》以及《茶葉檢驗學》,出版了《茶樹栽培技術》、《安徽茶經》等專著。
?
“文革”結束后,他回到了教學、科研第一線,這時雖年事已高,但精神更加煥發。1977年,他向國務院提出了茶業教育事業發展的設想。1978年,建議并參與在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創辦全國唯一的機械制茶本科專業。1978年9月,他不顧自己年邁體弱,不畏路途遙遠,帶領9所院校茶葉專業的教師深入云南、貴州、四川等地茶區,歷時1個多月,搜集有關茶葉生產的資料,以充實《制茶學》內容。之后,他又編著《制茶技術理論》,作為研究生必修課的教材。主編《中國名茶選集》,作為制茶學的補充教材。在完成上述教材后,他又著手編寫茶業經濟專業的教材,主編了《茶葉商品學》,受農業部鄉鎮企業管理局委托編寫了《茶業經營管理學》,還編寫了《茶藥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
?
執教半個多世紀,除了2年制的??粕?年制的本科生外,又先后招收了制茶、茶機、茶葉檢驗、茶史、茶葉貿易、茶葉市場學等方面的碩士研究生。為了加速高校的師資培養,1986年開辦了全國制茶助教進修班,親自編寫教材并講授《制茶技術理論》課程。并多次配合農業部、商業部等單位舉辦全國性制茶技術訓練班,以及通過下場、下鄉舉辦短期學習班等方式,培訓基層技術力量。通過多層次的教學,為國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茶葉人才。
?
四、莊晚芳
?
莊晚芳(1908—1996),福建惠安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茶樹栽培專家,中國茶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畢生從事茶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主編《茶樹栽培學》,著有《茶作學》、《中國的茶葉》、《茶樹生物學》、《中國茶史散論》等。

?。保梗玻茨?,考入集美高等師范學校。1930年考入中央大學農學院。1934年畢業后,到安徽祁門茶葉改良場工作。1938年,在福建省福安農校講授茶葉課。1939年,擔任福建省茶葉管理局副局長,曾到崇安籌辦福建省示范茶廠。不久,他轉至浙江衢州協助吳覺農籌辦東南茶業改良場。1943年,福建省農林公司聘為總經理。
?
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復旦大學農學院、安徽大學農學院、華中農學院和浙江農業大學從事茶學教育。1965年,他首次培養茶學研究生,成為我國茶學研究生教育的開端。
?
莊晚芳知識淵博,曾講授過《茶作學》、《茶葉概論》、《茶樹栽培學》、《茶葉加工學》、《茶葉經濟》、《茶葉貿易學》、《茶葉審評》、《茶樹生理》等課程。在教學中,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既重視課堂教學,又親自帶學生到茶區調查研究,參加栽茶、制茶等實踐活動。他堅持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斷更新教材,采取啟發式教學。他對學生要求嚴格,并言傳身教。
?
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教材建設。1961年、1979年和1988年曾3次主編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茶樹栽培學》。每次編寫,從提綱擬定,內容取舍,初稿討論直到最后定稿,他都嚴格把關,從而提高了教材質量。
?
莊晚芳是茶樹栽培學科的奠基人之一,他重視并善于總結群眾豐富的茶樹栽培經驗,主持并參加茶樹栽培基礎理論研究。1956年,編著的《茶作學》,是中國現代茶樹栽培學的一本重要專著,既系統總結了我國茶農的寶貴經驗,又全面介紹了蘇聯種茶的先進技術,對我國茶樹栽培的實踐及理論,都有較大的影響。1957年,另一本關于茶樹栽培的理論著作——《茶樹生物學》出版了,這是中國第一本系統論述茶樹生物學特性的專著。
?
莊晚芳學術論著數量多,內容廣,有獨特見解,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他編著的《茶作學》,早在1959年就被譯為俄文,在蘇聯出版。他撰寫的《中國的茶葉》及主編的《中國名茶》和《飲茶漫談》均被譯為日文,在國外發行。
?
五、陳興琰
?
陳興琰(1911-2001),廣東省三水縣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和茶樹育種專家。湖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奠基人。長期從事茶學教育與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主編《茶樹育種學》,為中國茶樹育種和茶學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貢獻。

1933年,考取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學系農藝門本科學習,主修茶作學。1937年,大學畢業后,由吳覺農介紹,赴安徽省祁門茶葉改良場任技術員兼栽培組組長,之后相繼任廣州商品檢驗局和上海商品檢驗局技士、技正,主持出口茶葉的質量檢驗工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業處派駐香港富華公司和昆明復興公司,負責茶葉生產技術訓練班的教學和云南的茶葉出口工作;江蘇南通學院茶業課講師。
?
1952年,到湖南農學院任副教授、教授,是湖南省茶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和學科帶頭人。歷任湖南農學院茶葉教研室主任,園藝系副主任、主任,茶葉研究室主任,
和紅茶的品質,為茶學教育和生產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
和紅茶的品質,為茶學教育和生產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
?
20世紀50年代末,浙江農學院開始接收茶學外國留學生,張堂恒任茶葉加工方向的指導教授,開始指導培養外國留學生與進修生。1987年他被聘為中國茶學學科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并招收了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這標志著中國茶學教學進入了更高的層次。1989年,張堂恒被評為茶學國家級重點學科帶頭人。
?
八、莫強
?
莫強(1919-1984),廣東省廣州市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和茶樹栽培專家。長期從事茶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創建華南農業大學茶葉專業,培養了大批茶葉技術人才。副主編《茶樹栽培學》,著有《茶葉制造》等。

1944年,進入中山大學農學系學習。1948年,大學畢業后在臺灣農業試驗所農藝系水稻育種試驗室任技士。
?
新中國成立后,從1953年起一直在華南農業大學任教,從助教晉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曾擔任農學系副主任等職。他在茶葉制造、茶樹栽培和農產品加工方面造詣深厚,經常深入茶區調查,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問題,為開發新茶區,指導茶葉生產做了大量工作。在教學上,他一絲不茍,把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莫強曾作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編委參加編寫工作;是全國高等農業院校統編教材《茶樹栽培學》副主編;著有《茶葉制造》、《野生資源從化白毫》、《茶樹育種》、《農產品貯藏加工》等教材;平易近人,嚴謹治學,刻苦研究,為人表率,是廣東茶葉界受人尊重的老專家。
?
1972年,莫強開始籌建華南農業大學茶學專業。當時,學校的各項工作受到“文革”的沖擊,困難重重。盡管如此,他還是克服種種困難,多次上訪廣東省農業廳,一次又一次找校領導、學校各負責部門,為茶學專業的創辦奔波。最后,經過努力終于在1974年成立了華南農業大學茶葉教研室,莫強擔起了教研室主任的重擔。要盡快舉辦“茶葉技術培訓班”及創辦“茶葉專業”,首先需要的是充實人員,建立教師隊伍。經他多方聯系,從一些茶區和研究單位調來一批具有茶葉生產經驗和科研能力的知識分子。他則親自編寫教材“茶樹栽培”、“茶葉技術專題講座”等。訓練班自1974年起共辦20多期,為廣東、海南及廣西、云南、江西等省的茶葉生產單位和有關部門輸送了大批茶葉技術人才。在創辦茶學專業和舉辦茶葉技術培訓班的過程中,在人力、物力、基地建設等方面,都花費了大量精力,作出了重要貢獻。華南農大茶葉專業從1977年起招收本科生,實行規范化的教學,為廣東和其他?。ㄊ校┡囵B高素質的茶葉技術人才。
?
九、王鎮恒
?
王鎮恒(1930-),浙江省溫州市人,茶學家、茶學教育家與茶樹栽培專家。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培養了大量茶學人才,為我國茶學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在茶樹解剖、茶樹生態研究、科技扶貧中,取得顯著成績。主編《茶樹生態學》、《中國名茶志》、《中國茶文化大辭典》、《茶學知識讀本》等。
?
1950年,進入復旦大學農學院茶葉專修科學習。1952年畢業后,分配到安徽省農業廳工作。適逢六安實驗茶場籌建,遂被派去茶場擔任技術員。
?
1956年,安徽農業院茶葉專修科改制為本科,王鎮恒調到安徽農學院茶葉系從事茶樹栽培學的教學工作。在執教的同時,他積極開展茶樹栽培、解剖、生態、生理的研究。
?
1974年,擔任安徽農學院茶葉系主任,1981年出任安徽農學院副院長,負責教學、科研及日常行政工作。1983年8月,作為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考察團”成員,赴美國考察高等教育。在美國考察期間,被任命為安徽農學院黨委書記。在主持校黨委工作期間,大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教學為中心,推動學校各項事業穩步前進;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大力培養各級各類農林專門人才,使學校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自1983年起任研究導師,長期承擔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任務。主講茶樹栽培學、茶樹優質高產理論等課程。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鼓勵學生學農愛農,幫助學生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對學生政治上關心,生活上照顧,視同子弟。
?
從1960年起,擔任安徽農學院茶業系副主任、主任長達20多年。在主持茶業系工作期間,力抓師資、學科、教材和教學基地建設。兢兢業業,作風踏實,工作有條不紊;實行管理民主,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致立于開拓茶學教育新局面。受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委托,創辦機械制茶本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茶業科技、教育、生產、經營人才。
?
王鎮恒從事教學、教育4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眾多英才,桃李滿天下,為發展中國高等茶學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
十、劉祖生
?
劉祖生(1931-),湖南省安化縣人,茶學家、茶學教育與茶樹育種栽培專家。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與茶葉科學研究,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育成浙農12、浙農113、浙農21、浙農25等一批茶樹新品種;在茶樹矮化密植速成栽培和苦丁茶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為創建中國第一個茶學博士點和學科發展中作出了重要貢獻。主編《茶用香花栽培學》等。
?
1950年秋,考入武漢大學農學院創辦茶葉專修科(后并入華中農學院)。1953年2月畢業后,留校任教。
?
1954年10月,華中農學院茶??撇⑷胝憬r學院(1960年更名浙江農業大學),與莊晚芳教授等一道調來杭州,開始了長達40多年的茶學教學生涯。茶學是一門涉及農、工、商、文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劉祖生深感自己基礎理論準備不足,為了適應教學、科研需要,他采取邊工作、邊學習的辦法,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營養。幾年中,他跟班聽課,進修了十幾門課程。1962~1963年,他又在本校遺傳育種教研室脫產進修1年,與研究生一道聽課、做實驗,重點學習了遺傳學、細胞學、生物統計學等方面的知識。1964年初夏,在蔣蕓生引薦下,專程赴北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短期進修。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劉祖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茶學教育與科學研究中去,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其中包括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1項,省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二等獎3項。1986年晉升教授,1990年批準為博士生導師。曾任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主任(1984-1992)、浙江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1998-2001)、茶學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1991-2001),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曾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主講“茶樹育種學”等8門課程,主編、副主編和參編全國統編教材各1本,即《茶用香花栽培學》、《茶樹栽培學》和《茶樹育種學》。主持創建中國第一個茶學博士點和茶學國家重點學科。
來源:互聯網 更多好文請關注秒懂普洱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