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普洱府志>記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規定茶捐每百斤茶為 “一引”,每引收稅3錢2分,這一年頒發“茶 引”3千,收稅銀960兩。此后每年都有增加,最多曾達1萬引,收稅銀3200兩。由於茶捐越來越重,茶農受損,茶商無利,以至 “普洱產茶,頗為民害”((續云南通志稿)卷 54)。到清朝末年,茶稅更重。官府設置茶 官,控制茶葉貿易,收取茶稅。隨后又開“洋 關”,增收“落地厘金”,每l兩銀價值的茶葉 加收2分茶稅。茶農不堪重賦,便棄茶另謀 它業,馬幫也改走它途。六大茶山敷遭火患,茶樹焚毀,疾病流行,植茶之農,死亡甚夥,致茶產銳減過半,六大茶山逐漸蕭條,西雙版納的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產量由年產8萬擔減至5萬擔。 進入20世紀,普洱茶的生產仍然呈下降趨勢。
在設置“思普沿邊行政總局”期間 (公元1913—1928年),由於政局較穩定。對茶葉生產銷售采取“民營、宮茶合辦”的經營方式。茶農和茶商有利可圖,茶葉年產量不再下降,保持5萬擔的水平。
公元1929年至1938年,云南省地方政府將西雙版納改為縣治,茶葉生產是“官辦民營”,茶商設莊制茶. 民間運銷,政府收稅。公元1930年,每公斤茶葉收稅滇幣3元。公元1936年增至5元, 公元1938年更高達8元。加上公元1936年后印度茶。錫蘭茶進入國際市場,與普洱茶競爭,普洱茶向東南亞的出口受到影響,年產量降至3萬多擔??谷諔馉幤陂g,茶葉外銷路線被切斷,社會動蕩,茶農四遷,茶莊倒 閉,西雙版納的茶葉生產由國民黨經濟部所屬的中國茶葉公司和云南地方陸系(陸崇仁)財團所屬佛海茶廠壟斷,年產茶降到3 萬2干多擔。
抗戰結束。中茶公司回遷南京,遂由陸系財團獨家壟斷,后又合并改稱 “人企公司”。解放前夕,公司將資產博移,生產急劇下降,茶葉年產量僅達5干余擔,跌至最低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普洱茶重現生機。人民政府采取多項措施,大力發展普洱茶的生產,相繼在各縣成立茶葉公司,在各茶區設立茶葉收購站,提高茶葉收購價格;建立茶葉科研機構,用科學理論指導茶農生產管理;積極改造老茶園,創建新茶區,茶葉產量逐年提高。
到公元1952年西雙版納州共發展新茶園 32000畝,改變了古老茶區的布局。建立國營茶廠。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茶葉的內在品賞。為進一步發展普洱茶的生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普洱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之一的普洱命名。元朝時被稱為“普茶”,明朝萬歷年間定名為普洱茶。清代,朝廷將普洱茶定為貢品之后,普洱茶火了起來,帝王將相及文人墨客以飲用普洱茶為時尚。唐朝甚至更遠久時期形成的經濟命脈——茶馬古道也隨之熱鬧起來,普洱茶行銷內地、西藏,并通過越南、緬甸、泰國等地轉運東南亞,甚至歐洲等地,使普洱茶成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明交流的紐帶和橋梁。
隨著時代的變遷,久負盛名的普洱茶在人們的心目中變得平淡沉寂。數十年后的今天,沉默已久的普洱又像失散的寶物,突然才被人們所發現。
普洱茶屬大葉種茶,其歷史悠久。分布于云南南部,大葉種茶作為普洱茶的特征,在云南南部種植最多、最廣,且十分古老。據史志記載,云南從野生茶變為家種茶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瀾滄江東西兩岸的鳳慶、臨滄、雙江、永德、勐海、思茅、景洪等地,人們習慣以普洱茶作為云南茶葉的通稱。
普洱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名茶。其歷史可追溯到東漢時期,到三國時期已形成氣候。三國之后普洱茶作為商品逐步往外擴散。到了唐、宋時形成了茶葉商品基地。清代雍正年間,云貴、廣西總督鄂爾泰推廣改土歸流政策,雍正7年設普洱府,轄現在的思茅市和西雙版納州,在控制普洱茶的購銷的同時,選最好的普洱茶進貢朝廷。從此,普洱茶開始了189年的貢茶歷史。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