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普龍
三任所長,茶科所成為云南茶葉科技中心
從上沃爾特回國后,先生就被任命為云南省茶科所所長,接替蔣銓老所長。所長的職務,為先生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也平添了責任:把茶葉科學技術變成茶葉生產力,出成果、出產量、出人才、出效益,把茶科所變成全省茶葉的樣板,科技中心。
由于十年文革的動亂,茶科所已是科研停頓,生產水平低下,人才缺乏,生活水平、工作條件都極其落后,已經跟一個山鄉農技站相差無幾。這樣的茶科所,可想而知有什么知名度和影響力了。沒有了影響力,沒有了權威性,還談什么生產力、號召力,怎么可能引領云南茶葉?把茶葉科學變成生產力就成了一句空話。因此,整頓勢在必行。先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首先就是改善科研人員的生活科研條件。在上級的支持下,茶科所修起了圍墻,院內搞起了綠化,建起了科研大樓、民族風格的行政辦公樓和圖書館,并興建了職工宿舍,添置了一批大型儀器設備。其次是健全了科研體系,組建了栽培、品種、制茶、生理生化、開發、植保、茶機、情報資料八個研究室。并健全了組織管理機構,制訂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
機構健全了,機構的運行需要有人才。先生大膽起用年輕人挑重擔,并一次性引進了9名大學生,提拔了一批科技干部,同時還派出28人到全國各地進行對口培訓和進修,派出5人去日本、斯里蘭卡研修,經常請一些專家學者到所里來做學術報告,在所內展開知識競賽等。這一系列的措施,大大提高了茶科所的科技力量和科技人員的素質。
按照黨的方針政策,對50年代以來形成的冤假錯案進行了平反昭雪,落實黨的政策,搞好職稱評定與晉升工作,形成了一個奮發向上的良好環境,激發了科研人員的活力與創造力。
把茶科所本所茶園建成示范樣板和科技中心。全面進行深耕改土、興修水庫,全面實現了噴灌,茶園進行了承包管理。一系列的措施,茶科所試驗示范茶園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單產由1980年的104斤,提高到了1985年327斤,并且全部在三級以上。茶科所單產800斤的高產試驗茶園、300-500斤的豐產樣板、100多種品種的全國品種圃,以及豐富多彩的茶樹種質資源圃,接待著每年數以萬計的省內外參觀者,絡繹不絕的到云南茶科所來參觀、學習、取經。
根據省委、省政府和農業廳的部署,茶科所向各茶葉主產區、農場,派出技術組,與當地茶葉部門聯合開辟新茶園、改造低產茶園、推廣豐產及良種樣板和試點。每個點從設點考察、方案制定、組織管理及經費落實、指標制定等,先生都親自參與,甚至細致到生活條件、下鄉補貼都一一制定。在下鄉補貼上,先生從實際出發,根據艱苦程度,以遠高于城市的標準發放,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茶科所舉辦的樣板點,全部取得成功,在廣大茶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增強茶科所信譽、提高茶科所公信力的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和利益。
同時,先生還利用茶科所在科研上的優勢,把科研成果大力推廣到農村,使之轉化為生產力,比如云抗系列優良品種的大面積種植、低產茶園改造、云海白毫系列名茶的創制等。一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項目也在先生的主持下得以開展,如園林式復合生態茶園研究、國家星火計劃、省茶葉綜示區、茶樹太陽光譜等。
先生在學術上的另一個重大貢獻是創立了《云南茶葉》雜志,并利用這一輿論武器,向全國大力宣傳云南茶葉,宣傳茶科所的技術成果和學術思想,宣傳科學種茶,進行學術、技術、經驗和信息的交流。
通過三屆九年的任職,先生領導的茶科所成為云南名副其實的茶葉科學制高點和學術領地,受到各級領導的肯定和鼓勵。1983年,先生被選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先進工作者代表到北京,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受到國家勞動部、國家民委、中國科協三部委的聯合表彰。
微信公眾號:puersir;
茶中網:www.jhycjy.cn
普洱茶知識交流請添加個人微信號:chanchadashi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