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茶業在科技,不畏艱辛親實踐
?1922年底吳先生學成回國,旋即自籌資金在家鄉試辦機制茶廠,以圖改變千百年來的落后手工制茶方式,并試圖通過自己的實踐摸索,為以后的推廣作出示范。但終因資金不足及社會的動蕩而未能如愿。在這種情況下,他只好應蕪湖省立第二農業學校之聘去教書。后又因薪金菲薄不敷家用而浪跡上海,靠創作糊口。
1931年,時任上海商品檢驗局局長的我國前輩農學家鄒秉文先生因器重吳先生的才華而邀請他籌辦茶葉出口檢驗事宜,并委任他為技正兼茶葉處處長。這是他為實現振興華茶宿愿的開端。他在商檢局的7年時間內編制了中國第一部出口茶檢驗標準。但他認為完全靠出口檢驗是消極的,而應當提倡產地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指導生產與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為此,他到江西修水等地去推行產地檢驗制度,把出口檢驗與產地檢驗聯成一個系統,并同時開展科學研究。他的這一明智之舉,果然收到了提高產品質量的效果。
吳先生還認為:“要想全面提高我們茶葉的質量,非采用科學方法從種植、采摘、制造、貯藏入手不可”。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一批茶葉科學工作者不顧條件的困難,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省的廣大茶區進行調查考察,在掌握第一手資料后,他與胡浩川先生合作撰寫了長達13萬字的《中國茶業復興計劃》一書,并于1935年在上海印書館出版發行。這是一個復興中國茶業的戰略性計劃,曾引起農學界、茶葉界的高度重視,內中的許多論點至今仍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吳覺農在嵊縣三界茶場 他為了實施這個計劃,倡議在江西修水、安徽祁門、浙江嵊縣(現嵊州市)建立茶葉試驗場,開展茶葉科學試驗研究;后又將實施計劃擴展至湖南、湖北、福建、云南、貴州、廣東、四川等省。這些試驗研究基地都采用科學方法種茶、制茶、選育良種,并成了廣大茶農仿效的榜樣,對發展我國茶葉科學技術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另外,吳先生根據振興中華茶業之需要,1933—1935年還先后赴英國、印度、日本、蘇聯等國考察,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了解國際茶葉市場動態。這時的他,已經是一位通曉世界茶業、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著名茶葉專家了?;貒?,撰寫出版了《世界主要產茶國之茶業》。他在研究各國茶業后說,若能“取他國之長,補我之短”,“積極推進,銳意改革,則我華茶命運自必有復興之一日”。

古樹茶,普洱茶,紅茶,白茶等購買請關注陳老師微信,或點擊囤茶優選商城進入購買。國家級制茶工程師,國家一級評茶師-陳財嚴選推薦。
一鍵關注陳老師微信號:435121